端稳“饭碗”日子甜——安康市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纪实

  (通讯员:冯勋 王千军)

  人无业不立,家无业不富。唯有就业稳当,收入保障,脱贫群众的幸福生活才有底气。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考察工作时,作出了“乐业才能安居”的科学论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群众就业。

1.png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对于这句话,安康的脱贫群众有着更为真切的感受。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11602.4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8908.57元,占比76.78%。可以说,稳住了就业,防止返贫致贫、推进乡村振兴就有了坚实支撑。

2.png

  近年来,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应对疫情对务工就业带来的新挑战,通过劳务公司转移就业、社区工厂带动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返乡能人创业就业等多项实践探索,形成了以白河县“四百工程”为代表的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安康模式”,让脱贫人口就业“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搭建服务网络转移就业

  “多亏了村上的劳务公司,帮我找了‘活路’干,既能照顾老母亲,还能有钱赚,难场的日子一下子就松翻了。”旬阳市白柳社区九组的周帮友满脸笑容地说。

3.png

  他以前是村上的老大难,家有高龄患病的老母亲,务工出不去,种地养不起,日子过得难上加难。村上的禾木和劳务公司得知情况后,多次入户摸排务工意愿,了解务工需求,最终在旬阳北站货场帮他找到了一份机械辅助作业的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就业是双向选择,要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转变,精准掌握供需信息是关键。为了破解疫情期间“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困境,旬阳市率先探索实施“一库一链四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模式,融合306个村(社区)劳务服务公司、20余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培训上岗370名就业信息员,建立起集“大数据、大网络、大平台”为一体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库”摸家底,精准采集25万农村劳动力70余个子项数据,建立全口径劳动力信息库;“一链”对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供需端数据精准匹配:“四平台”促应用,指导线下服务人员在“求职招聘、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社保服务”方面实现“精准接单”,精准帮扶。

4.png

  目前,已建立劳动力信息25万人、转移就业劳动力信息18.3万人,创业人员信息5000余人,上线100余家企业500余条用工需求、13个技能培训、4个创业服务项目。

  试点既是破难,更是引路。在旬阳“114”精准就业帮扶模式带动下,全市已组建人力资源服务公司133个、村级劳务公司1388个,依托苏陕劳务协作、秦巴就业联盟等合作机制,全面搭建了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转移就业服务网络,与省内外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单位2800余家。平利、镇坪等县还建立了村级劳务队,组织村上的脱贫劳动力在本镇农业园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工地“揽活”务工。汉阴县建成了苏陕协作人力资源超市,实现了线上招聘面试、线下精准输送。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561场次,其中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375场,“直播带岗”185场,“直播求职”1场次,累计征集市内外就业岗位25.5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0787人,实现就业9295人。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3.6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37.52万人。

  培育就业载体带动就业

  “以前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现在,家门口建起了社区工厂,我老公再也不用常年在外讨生活,团团圆圆才是个家”。这是岚皋县易地搬迁户陈永焕说出的心里话。

5.png

  搬迁到富丽明珠安置小区后,陈永焕在社区工厂缝制毛绒玩具的外皮,丈夫梅贤安在车间充棉,常年分居两地的“两口子”,如今成了生产线上的“夫妻档”,每天工作8个小时,月月都能收入5000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

  社区工厂是安康的一张名片。培育一个从无到有的产业,拉动的不仅是经济,创造的是更多家门口务工的机会,换来的是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2021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社区工厂发展把脉定向,确立了以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织袜为重点,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为补充的新社区工厂产业发展格局。一年多来,全市坚持以社区工厂为龙头、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为补充,积极培育就业载体,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千方百计为脱贫群众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

6.png

  汉滨区率先在全市建设了零工市场,开展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走访调查,为灵活就业人员打造“暖心服务”家园。石泉县大力发展电子线束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成功开辟了继毛绒玩具(织袜)产业链之后第二条新社区工厂带动就业产业链。截至8月底,正常经营社区工厂1017家,2022年新增74家,吸纳就业3.34万人,其中脱贫人口8898人;培育帮扶车间693家,帮扶基地150家,吸纳就业3.18万人,其中脱贫人口9563人。全市已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0.5万人。

  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就业

  纵有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在手。今年5月,陕西康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培训师王荣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位35岁的年轻姑娘能够获此殊荣,得益于她的一双巧手。从选择家政技能培训,到勇夺全国家政服务项目金牌,再到转岗成为培训讲师,“技能培训”助推她一路“开挂”向前,不仅成为了陕西家政服务领域的金字招牌,也在高技能就业的路上越走越宽。

7.png

  就业有术,方能行稳致远。为助推脱贫群众就好业、稳增收,白河县探索推广“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融合的脱贫劳动力培训模式,将技能培训嵌在产业链、就业链和创新链上。紫阳县探索“修脚技能培训+紫阳修脚师劳务品牌”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脱贫人口就业质量。已持续开展三年多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技能培训进工厂、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组。

8.png

  高规格、高频次举办各类技能大赛,积极营造技能就业浓厚氛围。连续组织开展两届“全球毛绒玩具创意设计国际大赛”、三届“新社区工厂技能大赛”“世界青年技能日省级分会场暨毛绒玩具缝纫工技能大赛”、“烹饪服务技能大赛”、安康市首届“蒸面大赛”,技能大赛越办越好,参与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广。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技能赛事,不仅弘扬了工匠精神,培育了技能人才,在全社会也形成了技能就业、技能致富的浓厚氛围。

10.png

  2021年全市累计开展技能培训53124人次,今年1-8月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109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3405人次。人群全覆盖、培训全方位的技能培训促就业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安康劳动者有了一技之长,不仅实现了技能就业,更实现了技能成才、技能圆梦。

  招引返乡能人创业就业

  “2015年,我积极响应安康筑巢引雁的号召,依托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返乡创办了农业园区,现在已经帮助1000多人脱贫、3000多名父老乡亲增收了”。站在恒口示范区恒晨现代农业园区,望着400余亩热带水果基地、25亩康养民宿区,返乡创业企业家周益宝自豪满满。

11.png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唯有群贤毕至、“鸿雁”归来,才能激发创新驱动活力,增强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十四五擘画的美好蓝图,引领着安康迈进了发展的“快车道”,也为“鸿雁”回乡投资兴业创造了条件、培育了沃土。为助力“归雁”还乡,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做出了加快发展“归雁经济”的科学决策,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归雁经济”的指导意见》,“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9条措施”“大力吸引人才人口18条”“招商引资15条”“经济稳增长60条”等一系列文件,全力搭建支持“归雁”返乡创业就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奏响了政策“筑巢”、“引雁”还乡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12.png

  高新区充分发挥 区域、科技、资金、政策等优势,建设人才公寓,加大招商引才力度,吸引了高新区辉烨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电子制造类企业落地。宁陕县因地制宜,利用林业资源优势招引务工能人返乡创业。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庚先后在四亩地镇、筒车湾镇建设3个以林麝养殖、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发展猕猴桃园区近百亩,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就业增收。一年来,通过推进开放招商,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整合创业资源,增强要素保障,优化公共服务等措施,吸引和支持各类人才人口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截至8月底,全市已招引42806人返乡创业,创办企业实体32548个,累计投资338381.167万元,安置就业91522人。1-8月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8亿元,扶持带动就业7456人。

  有“好饭碗”,才能有“好日子”。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不只要在数量上下功夫,更要让质量上台阶。我市将继续致力于“转移就业稳总量、就地就业扩增量、技能就业提质量”目标,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稳岗、扩岗、送岗三措并举,加快经济提速发展,持续推进充分就业,创造更多更高质量就业机会,让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把致富“饭碗”端起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