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细化社会分工,挖掘市场需求,促使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形成差异化就业竞争格局。二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巩固县域特色产业的同时,鼓励产业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结合,催生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职业。三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坚持外出就业与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完善乡村振兴相关创业扶持政策。
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是多举措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视农村婴幼儿早期人力资本开发。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匹配度,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新标准、新要求,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适应经济转型的专业技能人才。三是强化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依据市场需求和农民自身条件开展针对性培训,注重培养其服务乡村产业、智能制造和新兴业态发展的技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障碍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大中城市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降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分落户门槛,取消超大特大城市居住证申领限制,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淡化城镇户籍特殊福利。二是简化户籍办理和迁移流程。推进户籍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部门间人口信息共享,推动省内、都市圈、城市群和大经济区范围内户口通迁,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扫除障碍。三是健全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根据人口迁移趋势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享有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 的权益,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一是创新劳务服务体系。以县(区)为单位构建县(区)、乡(镇)、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重点打造县属国有劳务公司,发挥其在跨县域用工调度、劳务输出方面的骨干作用,提升农民工就业组织化程度。借助大数据搭建信息化平台,提供精准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市场用人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实时匹配。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强化服务职能,依据市场实际需求制定支持政策,精简审批事项,释放市场活力。三是打造零工市场。县域层面除关注外部市场,还应重视本地灵活、零散就业机会,积极打造零工就业市场。零工市场建设遵循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联动共享” 原则,采用 “线上平台 + 线下门店” 模式,为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就业服务。
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一是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维护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整治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三是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试点适合的保障形式,探索以劳务公司、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代缴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的模式。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01 / 08月
15 / 07月
08 / 07月
29 / 05月
29 / 02月
28 / 06月
22 / 05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