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贺波 贺增文 白媛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
就业是民生之基,保障就业是服务群众、稳定发展的关键抓手。今年以来,榆林市清涧县人社局锚定 “民生为本” 工作核心,立足部门职能定位,聚焦就业服务主责,以优化服务质效为导向,通过搭建平台、精准培训、政策落实等多元举措,稳步推进就业帮扶工作,为县域群众织就一张覆盖广、力度强、温度足的就业 “保障网”。
搭平台建渠道,让就业服务 “触手可及”
为打通就业服务 “最后一公里”,清涧县人社局构建 “线上 + 线下” 协同服务体系,让用工需求与求职意愿精准对接。线上依托政务微信公众号、县区公告栏等载体,实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务工需求动态,同步主动对接县域内外企业,动态摸排用工缺口;线下围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返乡创业等主题开展宣传讲解,累计组织春风行动、苏陕劳务协作暨百日千万行动等招聘宣传活动 5 场次,举办就业政策视频宣讲 3 期、“清风送岗 涧水纳才” 直播带岗活动 18 期,让就业信息 “多跑路”、群众求职 “少跑腿”。
同时,结合群众就近就业需求,该县建成 4 个零工市场、2 个就业驿站,通过 “平台连企业、驿站接群众” 的模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临时用工对接、就业咨询等服务,推动本地劳动力实现 “家门口” 就业,让就业服务既有广度,更有温度。
强技能赋动能,以 “授人以渔” 促稳定增收
围绕 “技能立身、就业筑基” 目标,清涧县人社局立足群众培训意愿与县域产业需求,推行 “精准化、定制化” 技能培训模式,累计带动 2500 余名群众实现就业。一方面依托苏陕劳务协作资源,深挖地方文化特色,开展陕北四碗、清涧烙饼等非遗技艺培训,同步开设糕点制作课程,采用 “理论讲解 + 实操演练” 的方式,为传统小吃注入文化内涵,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推行 “群众点菜、人社服务” 机制,聚焦市场需求开展西式糕点师、陕北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培训,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实现从 “想就业” 到 “能就业” 的转变。
针对县域山地苹果、红梅杏、黑牛养殖等主导产业,人社局还将培训服务下沉至基层,分批次组织 “巡回乡镇 + 田间地头” 实用技术培训 14 期,重点提升群众林果作物管护、畜禽养殖等技能,既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又为群众开辟 “产业就业” 新路径。
稳见习拓岗位,为青年就业 “搭梯子”
为缓解青年就业压力,清涧县人社局持续加大就业见习政策宣传力度,用足用好扶持举措,重点推进高校毕业生及失业青年就业见习工作。目前已安置 116 名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参与就业见习,同时吸纳 41 名在校大学生到政府机关开展暑期见习,既为青年提供实践锻炼平台、提升职业能力,又为机关单位、企业储备实用人才。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人社局还建立招考信息动态转发机制,及时推送各类公职考试、企业招聘信息,累计助力 286 名高校毕业生找到合适就业岗位,为青年群体就业 “保驾护航”。
优岗位强帮扶,为困难群体 “托底线”
聚焦城镇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妇女、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九类就业困难群体,清涧县人社局组建专项工作组,分批次深入乡镇及 6 个社区开展需求摸排,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 496 个,实现困难群体 “一人一岗” 精准安置,切实筑牢就业帮扶 “底线”。
同时,为稳定企业用工、扩大就业容量,人社局工作人员深入县域企业开展政策宣讲,通过 “面对面问诊” 了解企业用工难题,依托稳岗激励奖补政策扶持企业稳定岗位,既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又为群众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助力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钥。清涧县人社局紧扣 “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 三大战略,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通过搭建平台扩渠道、强化培训提能力、落实政策强帮扶,持续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既为群众解决就业难题,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坚实的民生动力。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
以民生温度织密就业保障网 —— 评榆林市清涧县人社局的就业服务实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就业对于群众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作用。今年以来,榆林市清涧县人社局锚定 “民生为本” 核心,以多维举措破解就业难题,用实实在在的服务为县域群众织就一张覆盖广、力度强、温度足的就业 “保障网”,其探索与实践不仅为基层就业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更彰显了职能部门以民生为要、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担当。
就业服务的 “广度”,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清涧县人社局深知,打通就业服务 “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搭建便捷高效的对接渠道。为此,他们构建 “线上 + 线下” 协同体系:线上依托政务平台实时传递招聘信息,让用工需求 “跑起来”;线下通过招聘会、直播带岗、政策宣讲等活动,让就业服务 “沉下去”。更值得称道的是,4 个零工市场、2 个就业驿站的建成,精准对接灵活就业群体需求,推动 “家门口就业” 从愿景变为现实。这种 “线上无死角、线下有支点” 的服务模式,既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又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真正实现了 “群众求职少跑腿,就业信息多跑路”,用服务的 “广度” 托起了群众就业的 “希望度”。
就业帮扶的 “力度”,体现在 “授人以渔” 的精准赋能。如果说搭建平台是为就业 “铺路”,那么技能培训便是为群众 “赋能”。清涧县人社局跳出 “大水漫灌” 的培训模式,推行 “精准化、定制化” 培养:一边深挖地方特色,开展陕北四碗、清涧烙饼等非遗技艺培训,让传统手艺成为群众增收的 “金钥匙”;一边紧扣市场需求,开设西式糕点师、陕北剪纸等课程,帮助群众掌握实用技能;更将培训下沉至田间地头,围绕山地苹果、黑牛养殖等主导产业开展技术教学,实现 “产业发展” 与 “群众就业” 的双向赋能。2500 余名群众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的成果,印证了 “技能立身、就业筑基” 的真理,也展现出职能部门以培训强技能、以技能稳就业的扎实力度。
就业保障的 “温度”,彰显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关怀。就业工作既要 “普适性” 覆盖,更要 “针对性” 帮扶。面对青年就业压力,清涧县人社局主动 “搭梯子”,通过就业见习安置 116 名高校毕业生与失业青年,吸纳 41 名大学生开展暑期见习,既为青年积累实践经验,又为地方储备人才;针对城镇零就业家庭、退伍军人、残疾人等九类困难群体,他们组建专项工作组摸排需求,精准开发 496 个公益性岗位实现 “一人一岗” 安置,用 “托底线” 的举措筑牢民生安全网。同时,深入企业 “面对面问诊”,依托稳岗奖补政策助力企业稳定用工,既解企业燃眉之急,又为群众保住就业岗位,这种 “既顾个体又护整体” 的帮扶,让就业保障充满民生温度。
从 “广度” 的渠道搭建,到 “力度” 的技能赋能,再到 “温度” 的兜底帮扶,清涧县人社局的就业服务实践,始终紧扣 “民生为本” 的核心,与 “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 三大战略同频共振。这张就业 “保障网”,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就业难题,更激活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民生动力。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复杂,清涧县人社局的探索启示我们:唯有立足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强化责任担当,才能不断织密就业保障网,让更多群众在就业增收中收获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的民生力量。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