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与高校共建暖通空调制冷实操培训基地:多方共赢,助推行业发展

  ( 作者:王锋  郝凌峰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69.jpg

  在暖通空调制冷行业发展的进程中,行业协会与高校共建实操培训基地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这一合作模式对于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0.jpg

  助力 “双证毕业”,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

  “双证毕业” 是指学生毕业时,不仅能获得高校颁发的学历证书,还可通过培训基地考核,获取行业协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传统高校教育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而培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营造了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工程环境,能将制冷循环、流体力学等课本原理转化为实操技能,有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短板。

  行业协会熟知行业最新动态、技术规范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共建基地,协会可将行业标准、前沿技术等融入教学实践,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高度匹配。

  拥有权威行业协会认证的证书,是学生专业技能过硬的有力证明。在求职时,“双证” 毕业生相比仅有学历证书的竞争者,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性更强,能显著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

61.jpg

  打通供需桥梁,优化就业格局

  培训基地在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难题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招聘传统应届生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岗前培训。但从培训基地毕业的学生,具备系统实操经验,熟悉常用设备和流程,能快速融入项目,实现 “毕业即上岗”,大大缩短了企业培训周期,降低了用人成本。

  学生通过在基地的实践锻炼,能更清楚地了解行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职业规划,减少入职后的落差感,提升就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性,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同时,培训基地也成为企业 “前置化” 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可依据学生在基地的表现、项目成果及协会的认证评价,精准筛选人才,还可采用 “定制化培养” 模式,与院校合作培养特定方向的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61-5.jpg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驱动行业技术创新

  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培训基地的最高层次意义,它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应用有机融合,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如设备能效提升、新型制冷剂应用难题等,可通过协会渠道转化为高校的教学案例和科研课题,为 “学” 和 “研” 提供方向,使学术研究紧密贴合产业需求。

  高校师生可借助基地先进设备,针对产业难题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研究成果可在基地进行测试和验证,成熟后通过协会平台向会员企业推广,为 “产” 提供人才与技术解决方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培训基地是一个 “微缩版” 的应用场景,新技术、新工艺等可率先在基地进行教学应用和效果评估,收集反馈并优化,形成 “研究 - 开发 - 应用 - 反馈 - 再创新” 的完整闭环。

  此外,高校教师参与基地培训和技术服务,能深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成为 “双师型” 教师,反哺教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行业协会与高校共建暖通空调制冷行业实操培训基地,是一项一举多得、互利共赢的战略性合作。它有利于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育人质量;有利于行业协会履行服务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有利于企业获得优秀员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将推动暖通空调制冷行业朝着更专业化、标准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