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以人本为核,破发展难题

  作者:王宇哲

44.jpg

  作为一名拥有 14 年工作经验的 “老经办”,我见证了经办服务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刻转变。近年来,AI 技术的引入,为经办工作带来了巨大变革,在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等方面潜力巨大。然而,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 “语言异化” 现象,却逐渐背离了经办服务 “为人民服务” 的初心,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AI 技术:驱动经办服务效率变革

  在经办工作实践中,AI 技术已超越工具层面,重塑服务逻辑。我们在工作中运用 AI 技术进行疑点数据比对,核查了 1016 条疑似数据、328 人次参保数据,确认并整改 2 个问题,建立台账并完善 13 条措施,高效精准完成数据比对任务。生物识别技术实现的 “实人认证”,让每年的资格认证从繁琐奔波变为简单 “刷脸”,使 2565 名退休人员享受无感认证服务。未来,我们计划在 “周检查、月报告” 的内控工作中引入 AI 智能比对,对系统推送的高风险业务进行二次核对,既能减轻工作人员负担,又能提升核查效率,保障社保基金安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缓解了业务高峰压力,还通过数据积累形成精准 “养老画像”,为个性化服务提供决策支持。

  AI 技术应用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服务价值,将经办人员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具人文关怀的服务场景。在上海杨浦、深圳南山等地,经办人员借助智能系统预警功能,为老人提供 24 小时 “云端” 守护,让老年人居家生活更安心;在西藏、新疆等地,AI 语音外呼系统针对方言使用者定制服务,打破政策宣讲的语言障碍。这充分表明,技术不应是冰冷的代码集合,而应成为传递政策温暖的桥梁。

  语言异化:技术发展下的沟通困境

  当 “赋能”“颗粒度”“闭环” 等术语频繁出现在工作中,经办服务面临着严峻的语言异化危机。比如,在服务大厅,面对群众 “养老金如何调整” 的直接询问,工作人员若回应 “本次政策调整构建了多维动态增长模型”,这种专业术语的堆砌,不仅无法让群众理解,还会造成沟通障碍。这反映出部分工作人员对经办服务本质的误解,将技术术语等同于专业,却忽略了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和获得感。

  语言异化的危害不止于沟通不畅。当 “服务群众” 变成 “触达用户”,“政策宣传” 被包装成 “内容运营”,经办工作的人文内核被削弱。这警示我们:技术能提供助力,但不能取代人性关怀;术语可以创新,但不能偏离沟通初衷。

  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生态

  解决语言异化问题,需建立 “技术翻译” 机制。在日常服务中,将 “智能校验” 解释为 “系统自动核对信息”,把 “数据比对” 说明成 “和往年记录对比查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建与群众的沟通信任。这种将技术口语化的尝试,能有效提高政策知晓率,减少投诉。

  更关键的是树立 “以人为本” 的技术伦理。在开发智能咨询系统时,除了已在 “陕西社会保险” APP 实现的 “适老化” 功能,如放大界面字体、简化操作流程,还可增加语音交互方言识别模块。当一位七旬老人用陕普询问 “我家的养老金怎么还没到账” 时,系统能准确识别并启动核查流程,这才是技术应有的应用方向。

  展望未来,经办服务数字化转型应构建双螺旋发展模式:一方面,持续推进技术迭代,提升服务效能;另一方面,坚守人文关怀,把握服务本质。我们要培养懂技术、通政策、擅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技术应用负面清单,明确保留人工服务的场景和禁用的术语。

  站在经办服务现代化的关键节点,我们既要拥抱 AI 带来的效率提升,也要警惕语言异化导致的沟通困境。只有让技术回归 “为人民服务” 的本质,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能听懂的话语,养老保险经办工作才能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在数字时代续写 “老有所养” 的温暖篇章。这需要每一位经办人员的智慧与坚持,也是对服务初心的不懈追寻。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下一篇:唱响幸福的歌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