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爱洒留守童,暖照成长路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2.jpg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有这样一位女性,她用 19 年的坚守,如春雨般默默滋润着留守儿童的心灵,她就是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创办人张芳玲。

1745763757524813.jpg

  张芳玲,一位普通的农村女性,却是留守儿童们心中的 “老师” 和 “妈妈”。每当夕阳西下,孩子们那一声声 “张老师,我们回来啦!” 便如同一束光,照亮她的心田。

  时光回溯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张芳玲同众多乡亲一样南下打工。身在异乡,心却系着家中的孩子。每次与孩子通电话,那一句句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如针般刺痛她的心。2005 年春节,她回村后发现,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一片冷清,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也问题频出。

  于是,张芳玲毅然辞去工作,用多年积蓄租下 15 间瓦房,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起初,她既当老师又当 “妈妈”,从清晨忙到凌晨,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孩子们的生活,辅导他们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辅导作业,她重新拾起课本,学习了小学到初中的全部主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张芳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孩子们无私的爱。

  在张芳玲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他们的故事。2012 年 9 月,在各级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新校舍拔地而起,“留守儿童之家” 也正式更名为 “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如今,服务中心设施齐全,有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还有爱心菜园。孩子们在这儿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这些年,服务中心累计帮助留守儿童 5000 多人次,200 多人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完成大学学业。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孩子毕业后也不忘回馈,主动回到服务中心,接力传递这份爱。

  除了张芳玲的坚守,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2 月 22 日,陕西华禧酒业有限公司爱心代表组织 36 名留守儿童观看《哪吒 2》,用电影传递成长的力量。4 月 26 日,一乐夫妇儿童希望之家在桥南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挂牌,爱心代表们送来价值 5 万元的物资,并与孩子们开展互动活动。6 月 1 日,在社会各界爱心支持下,孩子们开启西安欢乐之旅,开阔了眼界。7 月 18 日,信泰电子(西安)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送来生活和学习物资,还开展了 “校园美容师” 劳动教育活动。

1740296217755406.png

1745763145777053.jpg

1745763751232176.jpg

1748839708961991.jpg

1753171815396945.jpg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张芳玲和众多爱心人士的善举,如同一颗颗星星,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了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13.jpg

  (本网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微光聚星河  爱暖留守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的夕阳下,留守儿童们一声声 “张老师,我们回来啦” 的呼唤,恰似穿透暮色的光,映照出 19 年坚守的温度。张芳玲用半生时光搭建的爱心港湾,不仅改写了五千余名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更勾勒出中国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中 “个体微光汇聚社会星河” 的生动图景。

  个体的抉择,往往藏着时代问题的答案。2005 年的桥南镇,青壮年外流造成的村落冷清,折射出城镇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群体的普遍困境 —— 生活缺照料、学习缺辅导、心灵缺慰藉。曾身为务工者的张芳玲,以母亲的痛感读懂了孩子们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的无助,毅然用积蓄租下 15 间瓦房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从清晨备餐到凌晨批改作业,从重拾课本自学初高中课程到兼具 “老师” 与 “妈妈” 双重角色,她的付出超越了普通帮扶,成为填补亲情缺失的精神支撑。这种源自基层的自发行动,恰是对社会需求最敏锐的回应,为制度化关爱体系的构建埋下了珍贵的种子。

  善举的延续,从来需要制度土壤的滋养。张芳玲的孤军奋战并未持续太久,2012 年新校舍的拔地而起与服务中心的正式更名,标志着个体善意与政府力量的成功对接。这背后,是我国留守儿童关爱政策从探索到系统构建的演进轨迹: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原则,到《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的精准帮扶要求,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爱心实践提供了坚实支撑。临渭区更以 “班主任每日一问、校长每周一见” 的制度设计,将关爱落到细微处,这种 “政策托底 + 个体发力” 的模式,让 5000 余人次的帮扶成果有了可持续的保障。

  爱的传递,终将形成循环生长的力量。张芳玲的坚守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社会各界的爱心接力:陕西华禧酒业组织观影传递成长力量,一乐夫妇儿童希望之家送来物资与陪伴,信泰电子志愿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西安之旅为孩子们打开世界之窗。这些跨越企业、公益组织的善举,呼应了民政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关爱” 的政策导向,构成了多元协同的关爱网络。更令人动容的是爱的回流 ——200 余名受助学子完成学业后重返服务中心,让善意从单向付出变为循环传递,印证了 “被温暖过的人终将成为温暖他人的光” 的深刻哲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张芳玲的 19 年,是千万个留守儿童关爱者的缩影,更是我国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见证。从个体自发的善举,到政府主导的制度构建,再到社会协同的合力攻坚,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正在被层层照亮。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这样的爱心实践终将汇聚成更大的暖流,让每一颗留守的心灵都能在阳光下绽放,让每一个成长的梦想都能有坚实的依托。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