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红花坪村:算好 “三本账”,绘就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余洋洋   初审:央行   央通达   袁素娟   审编:杨川)

9.jpg

  秋日的安康市石泉县迎丰镇红花坪村,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林下,村民精心管护着魔芋与黄精;标准化鸡舍里,雏鸡啼鸣;蚕房中,雪白的蚕茧预示着丰收。这个总面积 17 平方公里的村庄,316 户 1048 名村民正依托多元产业,在乡村振兴路上稳步前行。

  产业账:特色种养,拓宽致富之路

  红花坪村摒弃传统单一农业模式,立足自身资源,构建起 “山上芋药、山中畜禽、山下蚕桑” 的绿色循环产业格局。

  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说:“咱村的黄精和魔芋,可是增收的‘宝贝疙瘩’。” 村集体通过 “自建自营自管”,带动全村发展黄精 240 亩、魔芋 600 亩,其中村集体直接精细管护黄精 190 亩、魔芋 320 亩。

  山林缓坡间,畜禽养殖业同样火热。村集体牵头的养鸡场,全年育雏 1.2 万只,肉鸡出栏 5000 余只。而蚕桑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在 “小蚕共育” 等新技术推动下,也焕发出新生机。2025 年,全村养蚕 195 张,小蚕共育 210 张。

  多元产业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2025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 50 万元,带动 55 名村民在村内务工,支付劳务报酬 16 万元,人均增收 2909 元。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jpg

  人才账:劳务协作,激活内生动力

  红花坪村全村 600 名劳动力中,有 420 人转移就业。如何盘活本地人力资源,让留守村民也能稳定增收?该村将集体经济与劳务经济紧密结合。

  村集体产业如 “人才吸附器”,通过养蚕、魔芋与黄精管护、养鸡等项目,为村民创造了 55 个就地务工岗位。“支部 + 集体经济合作社 + 农户” 的运营模式,把群众有效嵌入产业链条。

  “现在不用出去打工,在村里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 一位在村集体产业务工的村民说。这种 “就业不离乡” 的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收入增加的双赢。

  民生账:强村富民,成果惠及民生

  产业兴旺,最终是为了造福于民。集体经济壮大后,红花坪村有更多能力反哺乡村建设,惠及民生。

  全村落实了 14 个公益性岗位,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兜底。为 63 名外出务工人员落实求职补贴,为 115 人落实交通费补贴,体现了精准就业关怀。此外,全村 138 户脱贫人口及 “三类” 监测对象参合率达 100%,68 名脱贫人口享受慢病签约服务,义务教育阶段 133 名学生无一辍学。

  产业繁荣也促进了乡风文明。村民齐心协力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庭院经济。村里还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

  如今的红花坪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畜禽兴旺。昔日的传统村落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稳步迈进,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