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劳务“金名片”闪耀南宁 协作赋能高质量就业

  (通讯员: 李沛钟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1.jpg

  11月18日至19日,以“协作促就业、匠心树品牌”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办。陕西省人社厅组织西安市“长安汉唐妆造师”“高陵汽车工匠师”、宝鸡市“眉县挑把式”、咸阳市“武功织女”、铜川市“耀州工匠”、延安市“黄土芳华”、安康市“安康家政嫂”等一批特色劳务品牌集中参展,全方位展示了陕西三秦大地劳务品牌建设的丰硕成果,以匠心品牌撬动就业大市场,赢得与会各方广泛关注。

2.jpg

  近年来,陕西省始终将劳务品牌建设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特色,构建“政策领航、技能驱动、产业赋能、价值提升”四位一体培育体系,形成“区县孵化—市级提升—省级扶持—国家推广”的梯度成长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认定劳务品牌158个,带动近400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在制造、服务、农业、文旅等多个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品牌集群,让“三秦工匠”名片响彻全国。

3.jpg

  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安,此次携两大标杆品牌强势亮相。省级劳务品牌“长安汉唐妆造师”深度融合古都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通过“培训+就业+非遗”一体化服务,探索出文化赋能就业的新路径。现场通过西安鼓乐与汉服妆造创新融合的技艺展演、非遗绒花文创展示及“直播三带”活动,让大唐风华惊艳全场。目前该品牌已培养6000余名自主创业者,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达9.2万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5万余人,年均创造劳动经济收入9900万元。而现代制造业代表“高陵汽车工匠师”在大会重点直播环节精彩推介,其“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指导”的培育模式备受青睐,近两年累计培训2.5万人次,2024年为区域汽车企业输送3200余名技能人才,精准匹配全国汽车产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彰显了陕西制造业人才支撑实力。

15.jpg

13.jpg

14.jpg

  宝鸡市“眉县挑把式”以精湛的猕猴桃种植管护技艺成为农业类劳务品牌的亮点。依托眉县猕猴桃产业优势,当地通过“名师带徒+标准培训+市场对接”模式,培育出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种植人才,不仅让“眉县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让“挑把式”成为农户增收的“金钥匙”,目前已带动近万名农户从事猕猴桃种植及产后服务,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10.jpg

  咸阳市“武功织女”用针线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该品牌以“合作社+学校+基地+农户”模式为支撑,依托馨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免费培训,在全县建起38个村级生产点,让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200余期,培育5000多名绣娘,开发五大类200余个系列绣品,不仅走俏国内市场,更远销海外,让传统刺绣技艺成为带动就业的“富农产业”。

9.jpg

  铜川市“耀州工匠”以非遗传承激活就业动能。在全国乡村工匠名师赵春等带头人引领下,该品牌聚焦耀州刺绣、耀瓷等传统技艺创新,通过自编教材、创办培训班等方式,累计开展培训100余场次,培育学员2000余人。残疾人张某便是受益者之一,在技艺培训后每月能获得2000元左右稳定收入,重拾生活信心。其创作的刺绣作品《五谷丰登》更被纳入农业外事礼品档案室拟展陈名录,成为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8.jpg

  延安市“黄土芳华”立足红色文化与黄土风情,打造集剪纸、腰鼓、陕北民歌等技艺传承于一体的劳务品牌。通过“非遗工坊+文旅融合”模式,培育出一批兼具技艺功底与文化素养的从业人员,既让安塞腰鼓等传统艺术薪火相传,又通过文旅演出、文创开发等途径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已带动3000余人就业,成为红色热土上的就业“新引擎”。

11.jpg

  安康市“安康家政嫂”以标准化服务赢得市场口碑。当地人社部门联合家政企业建立“技能培训+资质认证+跟踪服务”全链条培育体系,重点开展母婴护理、养老照护等专项培训,考取证书率达95%以上。凭借专业素养和贴心服务,“安康家政嫂”不仅覆盖省内主要城市,更通过跨区域协作进入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年输出家政服务人员8000余人,年均收入超6万元,成为陕南群众增收的“金字招牌”。

5.jpg

6.jpg

7.jpg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大会既是陕西劳务品牌的成果展示,更是深化跨区域协作的重要契机。会上,我省与多个省市在劳务信息共享、人才定向输送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下一步,陕西将持续完善劳务品牌培育体系,深化政企校协同育人机制,扩大“订单式”培训覆盖面,推动品牌向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升级,让更多“三秦工匠”走向全国,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4-1.jpg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三秦匠心铸品牌  劳务协作启新篇

  当西安鼓乐与汉服妆造的盛唐风华邂逅现代汽车工匠的精湛技艺,当陕北黄土的民俗风情交融岭南邕城的开放气息,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的南宁会场,陕西劳务品牌矩阵的集体亮相,让"三秦工匠"的金字招牌愈发耀眼。这场以"协作促就业、匠心树品牌"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陕西劳务品牌建设成果的集中检阅,更彰显了劳务品牌作为高质量就业"助推器"与乡村振兴"动力源"的深层价值。

  劳务品牌是地域特色的凝练、技能水平的标识,更是就业质量的保障。陕西深谙此道,将劳务品牌建设置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立足三秦大地的资源禀赋、产业根基与文化基因,构建起"政策领航、技能驱动、产业赋能、价值提升"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形成"区县孵化—市级提升—省级扶持—国家推广"的梯度成长机制。这套系统化培育方案,既避免了品牌建设的盲目跟风,又实现了资源要素的精准对接,最终孕育出158个特色鲜明的劳务品牌,带动近400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在制造、服务、农业、文旅等领域形成各具优势的品牌集群,让"三秦匠心"的底色愈发厚重。

  文化赋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就业新活力,是陕西劳务品牌最鲜明的特质。西安"长安汉唐妆造师"深掘古都历史底蕴,以"培训+就业+非遗"的创新模式,将汉服妆造与西安鼓乐、非遗绒花等元素融合,不仅培养出6000余名自主创业者,更带动上下游5万余人就业,年均创造劳动经济收入近千万元,让大唐风华成为就业增收的"流量密码"。铜川"耀州工匠"在赵春等名师引领下,深耕耀州刺绣、耀瓷等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通过定制教材、创办培训班培育2000余名学员,残疾人张某凭借习得技艺月入2000元的案例,生动诠释了非遗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延安"黄土芳华"则锚定红色文化与黄土风情,以"非遗工坊+文旅融合"模式培育剪纸、腰鼓等技艺人才3000余人,让红色热土上的传统文化成为就业"新引擎"。这些品牌证明,当文化基因与就业需求精准对接,传统技艺便能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就业"。

  产业联动,让专业技能适配市场需求,是陕西劳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业领域,西安"高陵汽车工匠师"以"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指导"的闭环模式,两年培训2.5万人次,2024年为区域汽车企业输送3200余名技能人才,精准匹配全国汽车产业的人才渴求。在农业领域,宝鸡"眉县挑把式"依托猕猴桃产业优势,通过"名师带徒+标准培训+市场对接"培育专业种植人才,既让"眉县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让近万名农户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实现了产业提质与农民增收的同频共振。在服务业领域,安康"安康家政嫂"构建"技能培训+资质认证+跟踪服务"全链条体系,95%以上的取证率造就了专业服务口碑,年输出8000余人至长三角、珠三角市场,年均收入超6万元,成为陕南群众增收的"金字招牌"。产业与技能的深度绑定,让陕西劳务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民生为本,让就业机会覆盖重点群体,是陕西劳务品牌的价值底色。咸阳"武功织女"以"合作社+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在全县建起38个村级生产点,开展200余期免费培训,培育5000多名绣娘,让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传统刺绣技艺由此升级为"富农产业"。从"耀州工匠"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到"武功织女"让留守妇女实现价值,陕西劳务品牌始终聚焦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技能赋能打破就业壁垒,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彰显了就业帮扶的温度与力度。

  此次南宁盛会,不仅是陕西劳务品牌的成果展示台,更是跨区域协作的对接站。陕西与多省市达成的劳务信息共享、人才定向输送等合作共识,为劳务品牌的全国化发展拓宽了空间。站在新的起点,陕西若能持续完善培育体系,深化政企校协同育人,扩大"订单式"培训覆盖面,推动品牌向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升级,必能让更多"三秦工匠"走向全国。

  从黄河之滨到珠江之畔,陕西劳务品牌的闪耀亮相,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唯有立足本土特色、聚焦技能提升、紧扣市场需求,才能让劳务品牌真正成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金钥匙",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