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佛坪县陈家坝村农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佛坪县城居中心 高德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是对“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提出,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为更好的掌握全村产业发展情况,找到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而找准解决对策,以问题的突破为抓手,进一步提高陈家坝村集体产业经济效益,为全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保障。近期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总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陈家坝村位于陈家坝镇西北部,辖1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57户1155人,耕地面积858亩,林地面积1.42万亩,村民主要营收渠道以经商、种养殖产业发展、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共有党员25名,村“两委”及监委会人员11人,村级班子齐全。陈家坝村积极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引领,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围绕“六个精准”目标,稳步推进“三变”改革,积极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退出。截至2022年底,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500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二、产业发展情况

  陈家坝村以规范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抓手,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辖区内秦地南冷水鱼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为市级产业园示范区(其中,秦地南冷水鱼产业园全省首家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年均出口冷水鱼20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陈家坝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主要从事食用菌的栽培示范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并形成了食用菌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年产食用菌菌袋50万袋)。同时建设80kw光伏发电站1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社区工厂1座,1080平方米旅游服务中心1座。通过“园区+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以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冷水鱼养殖为主的产业发展迅速,全村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特色鲜明,产业振兴初现成效,改革红利正在逐步惠及全村居民。

  三、主要做法

  一是产业布局统筹规划。陈家坝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长短相宜”的原则,统筹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了集现代养殖、优质果蔬、等特色类别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了一条以“园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

  二是产业成果惠农强村。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以发展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为宗旨,创新工作模式,强化“产业+扶贫”带动战略,真正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2022年陈家坝村分红87户,户均分红达600余元。

  三是产业推进蹄疾步稳。村集体产业坚持以“超越、创新、务实、诚信”为经营理念,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扶持、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主体”的思路,科学管理、规范经营,优质服务、稳步发展,促进了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了贫困户利益长效增收。陈家坝村光伏发电站位于陈家坝镇易地移民点房顶,面积约1000平方米。该项目建设完成并网后年发电量约7万度,可实现年纯收益约5.95万元,年可带动37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54.15元。

  四、存在问题

  陈家坝村坚持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园区已基本建成并初步盈利,但是集体经济发展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振兴人才缺乏的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人去执行,这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普通劳动力,尤以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最为严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劳动力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这部分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先进思想、现代技术运用、接受能力不强,导致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村组织化程度不高,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乡村振兴当务之急是实现人才回归。

  二是农企关系疏远、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目前,我村部分集体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多是简单的分红关系,与农户结成紧密利益共同体的较少。在这种关系下,企业很难做到“让利于农”,农户也就很难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

  三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较短的问题。产业链条的长短、“链条节”的多少,一般决定着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目前,我村集体产业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二次以上深加工企业不足20%,各产业加工通常为初级加工、粗加工,通常只有一个“链条节”。

  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的中心环节,是农民与市场相连接的桥梁和纽带,龙头企业的状况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户走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但目前,我村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各企业的科技和质量水平与市场其他规模企业相比,明显落后。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多元发展。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和支持力度,鼓励激活资源资产发展要素,通过土地托管、相互入股等多种形式合作,发展规模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宣传,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逐步扩大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扩宽产品销售渠道。协调做好新农技推广运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进农户、进田间地头,提高种植养殖大户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产业效能,提升贫困群众产业脱贫实力,提振全村脱贫致富信心。

  三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党支部+园区+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和“规划先行、绿色环保、产业支撑、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品牌创建”的原则,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自然风光区和特色农业产区,支持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开拓市场,创优品牌,以销促产,形成持续稳定销售市场和流通渠道。

  四是加大农村人文建设,推动产业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留住一部分农村优秀人才,吸引一部分外出人才返乡和一部分社会优秀人才下乡,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一是鼓励有志青年下乡发展、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二是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职业培训,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三是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村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