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杨川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文化交流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执着,如春风般吹遍每一个角落,带来文化交融的绚烂盛景。周育论先生便是这样一位在文化传播道路上熠熠生辉的行者,他的俄罗斯文化之旅,以书法为媒介,为增进中俄友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周育论先生履历丰富,在工作生涯中成绩斐然。从中学教师到政府部门的重要岗位,他所到之处皆留下卓越功绩。在学校任教时,教学成果惊人,如在石泉县柳城中学教初中毕业班政治,一举夺得升高中、升中专双第一,改写了该校历史成绩。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更是在媒体发表大量文章,填补石泉县在诸多全国重大报刊上稿的空白,其主管工作使集体多次受上级表彰,新闻宣传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在不同岗位上,他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积极创新的态度,深受各方赞誉。
退休后的周育论先生,并未选择安逸闲适的生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传播领域。他以传播中国书法为使命,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中国书法,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以简单的笔墨纸砚,蕴含着无尽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周育论先生深知其魅力与价值,凭借自身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文化传播的热忱,毅然担当起 “文化使者” 的重任。
在俄罗斯的 13 天旅程中,周育论先生每日笔耕不辍。他自带书写工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挥毫泼墨。别人用餐需二十分钟左右,他却仅用数分钟,而后迅速投入创作。夜晚,当他人已安然入睡,他还在整理资料,常常只能休息一两个小时。这种 “拼命三郎” 的精神令人动容。他创作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有 “福”“厚德载物”“生意兴隆” 等,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思想与中国人美好的祝愿。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周育论先生的文化之旅成果丰硕。他现场书写的一百多幅作品,平均每日逾十幅,无偿赠予俄罗斯友人。从友人喜形于色的面容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形式,与官方组织的某些文化交流活动相比,别具一格且效果显著。它成本低、频次高、传播广、效果好,真正做到了将中国文化融入生活,让更多人切实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正如曾德强先生所言:“周局长的‘个人行为’,或曰别样旅游,其频次及效果,胜过官方组织的某些文化交流(一两场活动了事)。”
此次俄罗斯文化之旅,是周育论先生第二次出国传播中国书法。他总结了之前在西欧七国传播的经验教训,精心筹备,让这次行程更加圆满。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播事业的不断探索与追求,也彰显了他对弘扬中国文化的坚定决心。他所传播的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更是中国的文化精神,为中俄友谊的大厦添砖加瓦。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周育论先生的俄罗斯文化之旅,通过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拉近了中俄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成为民间文化交流的杰出典范。相信在他的影响下,会有更多人投身于文化传播事业,让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俄友谊之花常开长盛。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5 / 07月
08 / 07月
29 / 05月
29 / 02月
28 / 06月
22 / 05月
24 / 06月
28 / 06月
22 / 05月
11 / 03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