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占稳 初审:央行 通达 审编:杨川)
“时光悠悠,岁月如流。” 在岁月的长河中回首,我在区人社部门度过的 14 个年头,似一幅绚丽斑斓的画卷,每一笔都绘满了深情与眷恋。这段难忘的人社宣传工作岁月,是我人生中熠熠生辉的宝藏,让我为曾是一名人社工作者而倍感自豪,对往昔的辛勤付出亦无怨无悔。
初入人社:温暖引航新途
我本在乡镇工作,怀揣着对新闻写作的热爱,投身新闻报道工作已有 19 年之久。2004 年春日,因工作之需,我调至区人社部门,负责信息宣传报道。从农村到城区,从乡镇入机关,新环境、新工作,诸多生活上的不适应,如阴霾般笼罩着我。
然而,局领导如暖阳照亮了我前行之路。他们与我谈心、拉家常,生活上关怀备至,工作上全力支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份温暖,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社局这个大家庭的包容与关爱,也赋予了我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与勇气。
团队魅力:情系人社家园
时光缓缓流淌,我渐次发现,人社局是一个 “创新、勤政、高效、廉洁” 的卓越团队。局机关多年如一日坚持上班前做体操,看似小事,却彰显出团队过硬的作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展现出人社干部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区劳动监察大队办公室里那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映照出人社干部文明执法、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局机关会议室里一幅幅金灿灿的奖牌,见证了人社部门一流的工作业绩。
渐渐地,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活力与担当的团队,也与人社信息宣传报道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热爱,如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为我日后的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办刊历程:辛勤耕耘筑梦
初到新岗,我对人社工作一无所知,这给信息宣传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但我并未气馁,找来劳动和人事方面的文件、报刊、材料等,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我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似一名勇敢的探索者,在人社知识的海洋中奋力前行,很快便融入了新角色。
前几年,区上将劳务输出列为全区三项重点工作之一,上下一心,全力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为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交流工作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办了《劳务输出动态》刊物,我有幸担此重任。
我全身心投入办刊工作,一人身兼数职,既深入基层采写稿件,又担任编辑进行编排发布。那段日子,加班加点是常态,却也乐在其中。大部分稿件皆为我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劳务人员面对面交流采写所得,每一篇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与梦想。
2006 年,随着就业工作的加强,为扩大信息宣传范围,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劳务输出动态》改版为《临渭就业动态》。2011 年 3 月,为全方位宣传人社工作,区人社局整合信息宣传资源,创办了《临渭人社信息》刊物。每一次刊物的改版与创办,都是人社工作发展的见证,亦是我宣传工作的新起点。
笔耕不辍:时效为翼展彩
在新闻信息宣传工作中,我常早出晚归,甚至在家挑灯写稿。一旦发现新闻线索,便即刻前往采访,归来后迅速成稿,只为确保新闻的时效性。2008 年 9 月,我深入采访后写成《临渭区小额担保贷款突破 2000 万元》,稿件见诸《中国劳动保障报》《陕西日报》《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等媒体,引发省人社厅领导关注,随后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从事人社宣传期间,我每年在《中国劳动保障报》《陕西日报》《渭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相关网站发表百余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闻稿件,还多次被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
回首往昔:岁月留香难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4 年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这 14 年里,我在人社宣传工作的道路上留下了串串坚实脚印,亦收获了满满成果。那些曾经付出的心血,如今化作璀璨星辰,镶嵌在记忆的天空。
我为能在人社宣传岗位上见证人社事业的发展而骄傲,为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人社干部的辛勤付出与劳动者的奋斗故事而自豪。这段难忘时光,将永远铭刻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回首往事,那些在人社局的点点滴滴,依旧历历在目。我怀念那个温暖的团队,怀念那些为宣传工作拼搏的日子。虽时光已逝,但人社宣传工作带给我的感动与成长,将伴我一生,激励我在未来道路上继续前行。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08 / 07月
29 / 05月
29 / 02月
28 / 06月
22 / 05月
24 / 06月
28 / 06月
22 / 05月
11 / 03月
18 / 06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