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川)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孟郊笔下的深情咏叹,恰似我母亲王成玉一生的真实写照。1950 年05月11日,母亲降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区化成镇土墙坪村,如同石缝中萌发的幼苗,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家的天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苦难童年:风雨中的萌芽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我母亲王成玉的童年,正是这般光景。在那个贫农家庭里,饥饿与寒冷是生活的常态。我母亲的父亲王永孝憨厚老实,母亲李兰芳因张国焘时代背景遭受打击,一生驼背且落下终身残疾,姐姐王成碧、弟弟王成贵与母亲,在缺衣少食中相互依偎。家中破旧的土墙,挡不住呼啸的寒风;缺角的陶碗,盛不满充饥的稀粥。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其母亲的母亲李兰芳依然教她 “勿以善小而不为”,用善良与坚韧,在母亲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希望的种子。那时的母亲王成玉,就像悬崖边的小草,虽饱受风雨摧残,却倔强地生长。
成家立业:携手共筑岁月
成年后,我母亲王成玉嫁入长梁坎下,与父亲杨大贤结为连理。“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对夫妻携手走过无数春秋。彼时的父亲杨大贤,正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翠竹,凭借席蔑匠、伐木匠、打石匠等手艺四处奔波,为家庭谋生计。而我母亲王成玉则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留守家中,操持家务、修房造屋。在农业合作社时期,她积极投身生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田间地头总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面对我父亲杨大贤兄弟间、妯娌间的家庭纷争,她以 “家和万事兴” 为信条,用包容与理解化解矛盾,维护着家庭的和睦。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四清运动的冲击、个别人的不实打击报复,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但我的母亲王成玉和父亲杨大贤相互扶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黑暗中坚守希望。农业土地承包到户后,他们精心耕耘土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将收获的粮食仔细挑选,满怀热忱地交纳公粮,用朴素的家国情怀为国家贡献力量。那些年,生活的重担如泰山压顶,可我母亲王成玉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用柔弱的肩膀,与丈夫共同扛起家庭的责任。
育儿之路:爱的传承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面对四个孩子的成长,我母亲王成玉倾注了全部心血。夫君常年在外,她独自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任。孩子生病时,她彻夜不眠,守在床边,用温暖的双手轻抚孩子滚烫的额头;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她虽不识字,却会坐在一旁默默陪伴,鼓励孩子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她关注着孩子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她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她用行动教会孩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品德。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茁壮成长,相继成家立业,踏上工作和打工的道路。
含饴弄孙:延续的温暖
孩子们成家后,我母亲王成玉又承担起照顾 9 个孙子的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将对子女的爱,毫无保留地延续到孙子辈身上。从学说话、学走路,到上学读书,她始终耐心陪伴。孙子们调皮捣蛋时,她从不溺爱,而是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教导他们明辨是非;孙子们取得成绩时,她比谁都开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长梁坎下的老屋里,时常回荡着她与孙子们的欢声笑语,那是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母亲王成玉的一生,是一部充满艰辛与爱的奋斗史。她虽未读过书,不识字,却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善良、坚韧、无私与担当。她如同长梁坎下的一棵大树,为家人遮风挡雨;又似一盏明灯,照亮着子孙前行的道路。她的故事,将永远在长梁坎下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生活的风雨中坚守希望,传递温暖。
(2025.05.01 于西安)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