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梁坎下不老松:我的父亲杨大贤传奇人生

         作者:杨川

2.jpg

3.jpg

左边:我的父亲杨大贤,与父亲一起在杨虎城、张学良公馆参观)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笔下竹的风骨,恰似我父亲杨大贤跌宕而坚韧的人生。1948 年 5 月 15 日,他诞生于四川巴中这片热土,彼时新中国尚未完全安定,命运却已为他铺就一条交织着汗水与荣光、苦难与希望的道路。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他依然精神矍铄,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父亲杨大贤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七口之家,其父亲的父亲杨南山(原名杨芳炳)、母亲王永莲,还有姐姐陈登莲、大哥陈登福、二哥杨大成、弟弟杨大华。一家人定居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长梁坎下,这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孕育着无尽的生机,肥沃的土地滋养着一方百姓,也为我父亲杨大贤的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4.jpg

  农业合作社时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的农耕图景在这片土地上生动展现。年幼的我父亲杨大贤便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艰辛,不仅锤炼出他健壮的体魄,更在他心中种下集体主义的种子。他深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家人在田间精耕细作,将收获的粮食仔细挑选,满怀热忱地向国家交纳公粮。这份朴素的家国情怀,恰似《诗经》中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的建设热忱,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那时的他,在集体劳作中,深刻体会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力量,也将为集体奉献的精神铭刻于心。

  然而,“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社会陷入动荡。四清运动中,不实的指责与无端的批斗如阴霾般笼罩着这个家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地个别人的恶意报复,让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但我父亲杨大贤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以刚烈的性格和勇于担当的气魄,如巍峨的山峰般守护着家人。他带领家人在困境中坚守,坚信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曙光。

  成家立业后,我父亲杨大贤迎娶了化成镇土墙坪村王永孝、李兰芳之次女王成玉。二人携手,践行 “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 的古训,在清贫的生活中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婚后,他们陆续迎来两儿两女,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我父亲杨大贤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踏上了发展副业的道路。

  作为席蔑匠,我父亲背起简单的行囊,踏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征程,足迹遍布南充、巴中、广元等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对待每一根竹子都如同雕琢艺术品。选材时,他深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挑选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的竹材;编织时,他的指尖上下翻飞,一根根竹条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化作精美的竹席与竹制品。其工艺之精湛,引得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他编织的竹席,“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不仅实用,更因精美的图案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他用双手编织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编织出一家人的希望。

  伐木匠的生涯,是 “古道西风瘦马” 的艰辛写照。我父亲带领亲朋好友远赴陕西汉中宁强、延安黄龙,“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农耕之苦与之相比,也显得轻松许多。在深山之中,他们栖身于临时搭建的草棚,“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的风雪时常侵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的酷暑与彻骨严寒交替折磨。但杨大贤 “咬定青山不放松”,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果敢的决策,一次次带领大家化险为夷。伐木时,每一次挥斧都伴随着生死考验,“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豪情与对家人的牵挂交织在一起,让每一棵倒下的树木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希望。

  采药之路更是充满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惊险。我父亲深入陕西、甘肃、西藏的深山老林,那里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寻珍稀草药,他常常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攀爬陡峭的山峰,穿越茂密的丛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每一株草药的获得都来之不易。尽管收入微薄,但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他将采药所得悉数用于改善家人生活,用坚韧的意志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身为打石匠,我父亲杨大贤在当地声名远扬。他带领亲友为邻里建房铺院,秉持 “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理念,每一块基石、每一处雕刻都倾注了全部心血。“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经他雕琢的建筑构件,或刻以 “梅兰竹菊” 彰显高洁品格,或雕 “龙凤呈祥” 寄托美好愿景,为普通的建筑赋予了独特的灵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雅致,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他的技艺,让乡亲们 “口口相传皆赞誉,人人皆以请他为荣”,成为十里八乡备受尊敬的匠人。

  此外,我父亲杨大贤作为端公先生,在乡土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于喜丧嫁娶的仪式中,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阴阳有术通天地,符咒无声镇鬼神”,他的每一次仪式都庄重肃穆,如《周礼》所记载的祭祀之礼,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神秘的仪式感维系着乡村的精神信仰,被尊称为 “杨仙”。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乡村的文化根脉,成为乡亲们精神上的寄托。

  我父亲杨大贤一生秉持 “学不可以已” 的信念,即便生活困苦,也从未放弃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他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知识,无论是农业技术、手工艺技巧,还是传统文化,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深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与邻里乡亲相处融洽,乐于分享知识与经验。当他人遭遇困难时,他总会 “雪中送炭三九暖,视若亲人慷慨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达则兼济天下” 的胸怀。在村子里,他就像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的生活。

  如今,我父亲杨大贤的孩子们在他 “言传身教” 的影响下长大成人。大儿子杨永忠育有杨行、杨通达,大闺女杨玉琼有周玲、周继涛、杨玲,二儿子杨平生有杨丰乐、杨东升,小女儿杨玉华有王泽鑫、王仟仟。这些晚辈们传承着我父亲杨大贤勤劳善良的品质,将家族的精神代代延续。每逢佳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长梁坎下,这是我父亲用一生的努力换来的幸福时刻。

0.jpg

00.jpg

000.jpg

2.png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我父亲杨大贤,依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他时常坐在长梁坎下,望着熟悉的山水,回忆着过往的岁月。他的一生,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奋斗史,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担当史。他在时代的洪流中,以智慧和勇气劈波斩浪,为家人遮风挡雨,为乡亲树立典范。他的故事,如长滩河的流水,在岁月中潺潺流淌,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而我父亲杨大贤,这位长梁坎下的不老松,仍在继续书写着他的传奇。

(2025年05.01    于西安)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