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娟)
近年来,宝鸡市渭滨区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坚决扛稳就业工作新使命,聚焦发展所需、民生所向、群众所盼,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新活力、打造劳务品牌就业新名片、营造政策惠企稳岗新环境、提升职工权益保障新能力,奋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一张网
来到渭滨区零工市场大厅,环境舒适明亮,宽大的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各类企业招工信息。工人们三五成群,或站在大屏前浏览招聘岗位,或在求职窗口前登记信息、咨询政策,或坐在靠椅上休息、候工。这座零工市场,让前来求职务工人员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被亲切称为“劳动者之家”。零工市场将长期依托马路市场务工的3000余名零工人员纳入服务保障范围。
对群众,找工作,招工信息畅通是关键;对政府,促就业,平台建设是刚需。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是渭滨区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小切口”。
整合资源,打造全区就业服务“线上+线下”一张网。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下沉社区,建立完善“区级总站+镇街分站+社区工作站”三级联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体系,配备就业服务专职人员107个。建成规范化零工市场1个、智能就业驿站2个、公共实训基地1个,融合“秦云就业”、政府网站、公众号、抖音号等多个线上平台,迭代升级“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就业公共服务全覆盖。通过线上宣传+线下解读“双管齐下”的方式,及时收集掌握“供需”双方信息,助力岗位供求双方纳贤求职“一键办”。“以前看到外面广告贴的招聘信息,不知道靠不靠谱,不敢乱投。现在政府把关推荐工作,很有安全感。”求职者李先生说,“我通过‘渭滨智能招聘平台’找到工作,离家近,收入还可以。”
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新活力
渭滨区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成立了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激发了市场服务就业新活动力。依托主城区市场主体林立、人力资源机构众多、城乡富余劳动力集中的优势,建立政府主导、机构带动、企业参与的市场服务就业机制,提升人岗匹配效率,有效促进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
市场主体发挥稳岗就业主导作用。宝鸡桥梁厂等10余家国有大型企业的临时性、辅助性岗位,吸纳了全区城镇乡村富余劳动力2000多人。辖区内4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市场服务作用,为4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派遣员工6000多名。这些从业人员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工作稳定,离家较近,成为渭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网络经济主体撑起了灵活就业的半边天。近年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新就业群体日益壮大,区域内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细胞”。从事美团的外卖员已经遍布城乡的角角落落,成了居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服务,“三通一达”的快递员为网络购物做出了最后一公里的贡献。
“社区微业”成为一个新的就业补充形式。好的就业生态,就是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王彩姜是巨福路社区失业人员,2个月前,她参加了社区举办的手工刺绣培训班,学得了“技能”,有了一技之长,如今,她加入了“社区工坊”,有了稳定的收入。近年来,渭滨区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社区力量,挖掘毛线钩织、手工编织、刺绣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优势,整合社区、企业、市场资源,积极打造“社区工坊”。从业人员不受时间、空间、年龄限制,零成本就业,为辖区的残障人士、生活困难群体、全职妈妈等提供灵活便捷的就业机会,也有不少退休活力老人参与其中,充分融入“银发力量”。目前,“社区工厂”覆盖40多个社区和10多个村,吸纳1000多人就业,真正把“指尖技能”转化为“指尖经济”,带动辖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打造劳务品牌就业新名片
初冬的秦岭山脚下,暖阳融融。天健医养渭滨老年公寓里,马海红穿着标准的紫红色工装,胸牌熠熠发光,她娴熟地帮助90岁的陆清雪阿姨从轮椅上移动到床上躺下,热情地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并轻柔地帮忙翻身、捶背。“有劳务品牌的名气,我上班的认可度高,老人们也很信任,工资也不错。”马海红说着,掩不住满脸的自豪喜悦。
“姜炎特护”是渭滨区打造的服务型劳务品牌。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学教融合,建立“姜炎特护”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技能比武,选树行业带头人、培养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行业领军人。三年来累计培训养老护理、母婴护理和家政服务员等26期944人,等级认定220人,实现就业390人。目前,像马海红一样从事“姜炎特护”的护理队伍人员达3500多人,从事“一老一小”护理、社区管护、家庭服务等领域工作,从业人员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最高可达5000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
在渭滨区,数字化、智能化的工业产线正在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澎湃动力,“渭滨智造工”正是擎起数智生产的主力军。“我们生产的聚氨酯隔振垫、宽频钢轨阻尼减振降噪器、新型系列有轨电车非金属扣件及轨道中高级减振扣件系统,应用在全国48个城市的地铁轨道线上,出口德国、西班牙、泰国等多个国家。”长美科技技术中心主任张法明说。这些技术指标先进、制造工艺精湛的产品,均来自长美科技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渭滨智造工”为西部传感器产业园、西部智能制造创新园和电子新材料产业园提供了人力保障,有助于形成传感器全产业链体系以及装配工体系。今年,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就业1000人以上。
近年来,渭滨区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持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规模从小到大、业态和功能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姜炎特护”“渭滨智造工”“渭滨钩织工”“龙山玉珠葡萄匠人”……一个个“渭”字号的劳务品牌叫得越来越响,得到了多方关注和支持,持续创建优势劳务品牌11个,认定市区级劳务品牌3个、引领企业3家,发展共建单位200余家。累计开展劳务品牌相关培训3000余人次,统筹共带动2多万名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创业,成为带动全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金”名片,帮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就业增收。
营造政策惠企稳岗新环境
企业是就业的源头,企业在,岗位就在,就业才稳。渭滨区聚焦市场主体所需,优化“政策+服务”,促进人才、资源、资金、服务等要素向企业倾斜。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创业担保贷款、人才补贴等优惠政策,加速释放政策促进就业红利,努力营造惠企稳岗新环境。
一边是“有活没人干”,一边是“有人没活干”。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渭滨区坚持在推动绿色发展中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出台《渭滨区支持重点工业产业引育科创团队技能人才若干政策(试行)》,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建立“缺工快速响应机制”,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搭建“人岗对接”平台,为企业努力解决人才问题。 中创精密公司人力资源部吴遥说:“人社局近两年来,持续宣传企业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给我们公司招聘员工帮了很大忙。”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千家万户的期待,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各项政策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宝鸡高新医院社保专员张晓云表示表示,今年企业享受“稳岗补贴返还”资金有18.7万元,对支持医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为减负纾困,让企业轻装上阵、释放活力,支持企业良好发展,就是稳定就业惠民生。面对国家出台并持续实施的减费降税和援企稳岗系列新政,渭滨区人社部门主动作为,送政策、优服务、解难题,让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精准享受政策红利,免除发展创新的后顾之忧。今年来,先后走访企业1336户,解决各类问题532条,阶段性减免困难企业失业保险费990户680万元,发放“稳岗返还补贴”538万元,受益企业545户。
引入担保贷款“活水”,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扶持创业功能和发挥倍增效应,进一步激发创业不竭动力。在走访中了解到,陕西海时达利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今年申请了400万的小微企业贷款,从申请到银行放款,人社部门提供了全程优质服务,降低了融资负担,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今年以来,渭滨区聚力为创业者与各类创业资源搭建对接平台,坚持提额度、降门槛、优服务、降风险一体抓,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办理流程,全力为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创业农民工、网络商户、自主创业者等就业重点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加速创新创业带动释放就业潜力。全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5亿元,直接扶持创业103人,带动就业510人。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新举措
关注就业困难人员,心系群众冷暖。
为进一步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打造大学生“完整就业”服务站。整合行业市场资源,建立渭滨区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政企校合作机制,共建产业实习基地,匹配学生求职需求,开展招聘宣讲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配备专业就业创业指导老师,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就业规划指导、技能培训、信息介绍等“1131”服务。“岗位是就业的源头活水。我们通过摸底企业需求、举办人才对接活动、共建见习基地等方式,扩大岗位有效供给。今年以来,摸底辖区重点企业100多家,举办进入高校宣讲招聘、举办人才夜市招聘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入企体验活动,尽力把人才留在家乡。”渭滨区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近日,家住渭滨区姜谭街道宝管社区陈伟,顺利领到了8434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一直在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这些就业惠民政策太暖心了,减轻了家庭生活压力,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大好事、解决了大问题”。陈伟是上千名政策受惠者之一。今年来,渭滨区2023年度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发放到位,共发放资金710余元,惠及就业困难人员1124人,让灵活就业困难人员暖“薪”更暖“心”,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爱。
渭滨区人社部门加强对大龄、残疾、脱贫劳动力等困难就业群体的帮扶工作,量体裁衣,就地开发了低门槛、有保障的保洁绿化、治安巡逻、残疾人专岗等公益性岗位,助力困难人员就近就充分就业。目前,培育社区工厂6个,就业帮扶基地2个,450余名弱劳动力实现兜底安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兜牢防止返贫监测底线,落实就业帮扶措施,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957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渭滨区始终把困难人员作为重点群体,不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通过精准化摸排、常态化帮扶、个性化培训、兜底化保障等举措,不断加大劳动维权,千方百计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渭滨区人社局局长谢铁军介绍说。
提升就业权益保障新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各类劳动者及企业合法权益,也凸显了人社部门应尽的担当作为。
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组织的作用,全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形成了"案前综合协调、案后追踪服务"的调解处置工作模式,节省当事人的时间成本,缓和劳动关系双方的对立情绪。今年线下受理案件已办结136起,其中裁决83 起、调解53起,线上平台受理案件210 起,全部调解解决,时效内结案率为100%、 调解率达 76%。
绷紧"根治欠薪"这根弦不放松,切实保障农民工切身利益。渭滨区先后制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10余个,做好根治欠薪工作基础保障。 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宣传、解读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为农民工开通"绿色渠道",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引导劳动者通过合法渠道解决劳资纠纷等矛盾问题。采取行业准入、停工整改、黑名单制度等措施,协同督促企业落实责任,全面畅通了农民工维权渠道,为1622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296万元。
积极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提升社会保险的保障能力。组织职工养老、居民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的业务人员,通过现场咨询答疑、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政策培训、播放视频宣传等形式,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面对不同群体,点对点解惑、面对面答疑,广泛解读社保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群众的保障意识,职工参保率稳中有升,待遇给付规范高效。职工养老保险为1.2万人发放养老金,工伤保险为620人支付1600多万元的工伤医疗费和补助金,还给500多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400多万元,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尽精微之力,积尺寸之功。为民没有终点,更觉任重道远。渭滨区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美好图景变成群众的幸福实景,书写一份份载满温度的“民生答卷”。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9月
03 / 08月
17 / 01月
15 / 12月
11 / 01月
13 / 10月
27 / 12月
25 / 10月
15 / 08月
17 / 10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