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汉滨区:汉水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周启余

  他出生在秦巴腹地的汉水之滨大竹园镇茶栈村,年近60岁的他,不服老、不服输,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周围700余户农民种植茶叶,大力发展经济,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敢为人先,把茶叶产业做得有声有色,注册的“安硒山”茶走向了全国,俨然成了汉水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他就是汉滨区“十佳”职业农民、安康市返乡创业优秀企业家、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周启余。

1.jpg

  一心谋发展拔穷根

  周启余18岁就离开家乡去从军,部队领导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奉献!”便成了他的座右铭。那时候他就立志一定要闯出一片天地,带领父老乡亲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四年的部队生活练就了他不怕苦,不放弃的精神!离开部队后,他带领乡亲们南下打工,进厂、开餐馆、煤矿包工,哪样赚钱他就干哪样!

  茶栈村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周启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7年,在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村干部软磨硬泡希望他能回家乡发展,这也一直是他的心病,便一拍即合,他果断放弃了正处于上升期的事业回到了老家。茶栈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海拔高,地域富硒含量丰富,老辈们就有种植茶叶的历史,苦于技术跟不上,老茶树产量低,茶叶品质提升不起来,经济效益也不好。周启余便找来茶叶专家做好前期调研,决定对老茶园进行改造,然后规模化种植茶叶。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件事就吃了闭门羹,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流转土地种茶树,家里老小吃什么?”就连自己的亲哥哥都生气掀桌子不支持。周启余用了2个月时间走遍每家每户苦口婆心劝说种茶的好处,逐一把各家的情况一一记录,因户制宜,因人而定。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流转了400亩土地,他牵头成立了汉滨区启余富硒农副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年后,老百姓尝到了甜头,除了土地流转费,在园区务工除草、修剪拿工资还管饭,一年收入比种庄稼高几倍,便纷纷主动要求把土地流转给公司,2000多亩的茶园占领了一个个山头。他亲自带领村民凭借一双勤劳的双手开垦荒山、平整土地建苗圃种茶园,他说:“只要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只要大家想发展想致富,我们茶栈村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2.jpg

  在他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他又成立了安康市汉滨区周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在茶栈村、良田村、马泥村建立起3500亩的茶园基地。实行“公司+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经营,先后成立了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5个,承建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一个,带动700余户农民种植茶叶。建成50吨茶叶精加工基地,现年产茶叶41吨,产值14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800 余个。

3.jpg

  家住茶栈村六祖地王开选,已经60多岁了,老两口仅仅春季采茶就能卖2万多元。他总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本来到了坐吃山空的年纪,没想到老了老了一年还能赚几万块钱,边采茶边聊天,就当锻炼身体了。还不用伸手问儿女要钱,给儿女减轻了负担,这多亏周总把茶园建在我们家门口,反正我们是沾大光了!”

  家住良田村四组的李大芳一家7口人,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三个还在求学的孩子,夫妻俩为了照顾好一家老小,从来没有外出打工。五一期间刚好遇到李大芳在公司的茶园采茶便和她聊了起来,她发自肺腑地说:“我家就是以茶叶为生,靠茶叶脱贫的。家里自己种了四五亩茶园,其他的土地都流转给公司了,平常就在公司的园区务工,除草、修剪、做茶啥都干,到了采茶季节自己的茶叶卖钱,在园区采茶再卖给公司,每年都有三四万的收入,房子政府也给安排到安置点了,大女儿去年也顺利的考上了浙江大学,感谢周总在这里发展企业,种植茶园,才让我家过上了好日子!”

4.jpg

  公司实行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生产富硒红茶、绿茶,还有白茶,并注册了“安硒山”商标品牌,积极进行绿色食品认证,在全国绿茶博览会上荣获绿茶金奖等多项大奖,并在安康、西安、南京开设实体店,仅2021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茶产业的带动与引领已经成为流水镇、大竹园镇主导产业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看到村民的钱包都鼓了起来,周启余也开心地笑了。

5.jpg

  甘为基层“孺子牛”

  茶栈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作为村主任的他,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让茶栈村贫困户脱贫是他经常考虑的问题。要解决茶栈深度贫困村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村内基础设施,主要是水、电、路,最大的问题是水和路,茶栈村原有出行道路,设计标准低,需要绕行邻镇邻村,且距离集镇远,严重制约了发展。他积极审批跑项目,新建硬化10公里的村级道路,方便了群众的出行,缩短了村到集镇的距离,得到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满意。在修路的开始阶段,部分群众不认可不理解不配合,涉及矛盾信访问题较多,作为村主任义不容辞承担建设协调的责任人,不分天晴和雨夜深入农户做思想工作,协调矛盾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修路过程中有村民阻工提出不合理诉求他多次在施工现场苦口婆心做群众思想工作,解释修路给群众带来的便利和对茶栈村的发展的意义。新的公路通车后缩短了到集镇,到安康的距离方便了茶栈村村民的出行,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同时争取了230万元项目资金,建设8处安全饮水工程8口水窖,解决了200余户群众吃水的问题。

  茶栈村面积大,可耕种的土地少,发展产业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出路。通过学习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利用山地沿汉江水域优势,发展经济林果园产业比较好,组织发动群众在坡地发展山林经济,种植柑橘和茶叶。目前茶栈村柑橘园发展到700多亩,由于沿汉江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柑橘口感好,市场价格高销量大,几户重大柑橘的农户均收入3万元。茶叶也是茶栈村主导发展产业,每年到秋季,他主动联系负责为贫困户调运茶苗,并指导村民开带、栽植,管护,在他的指导下栽植的茶苗成活率高,长势好,采摘早、茶叶品质高,柑橘和茶叶现在是贫困户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多数贫困户没有一技之长,缺少技术,组织贫困人员多次技术培训。茶栈村大面积种植柑橘和茶叶,村民缺乏种植管护实用技术,邀请人社部门和专家给贫困户培训种养殖技术,贫困户学习了种养殖技术,自己发展养殖业。脱贫户龚永平通过学习种植茶叶技术,发展茶叶产业,每年增收1万余元,2017年成功脱贫,2018年茶叶收入1.5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家庭人均净增收1500元,走上了幸福小康路。贫困户景益洪学习了做茶叶技术,掌握实用技术,在茶厂当技术工。以前产茶季节只能在茶厂当普工,每天挣100元,采茶季节当技术工,每天200元,一月比以前多收入3000元。

6.jpg

  提起周启余,干部和村民都说他是个大忙人。他一方面要处理公司和合作社的事务,作为村委会负责人还要处理村务,又要帮扶自己包抓的贫困户。无论多么繁忙,入户帮扶总少不了。2018年帮扶35 户,比较分散,自己腿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但他克服困难,坚持每月入户访谈,对照户脱贫5项标准,制定帮扶计划。那一户怎么帮扶采取啥措施怎么才能脱贫,那一户需要搬迁,那一户需要医疗救助,那一户缺少技术,那一户因学缺资金他如数家珍,十分清楚。贫困户何云华,残疾贫困户,家里缺少劳力,单亲家庭,女儿上大学,没钱交学费,他了解情况后积极申请困难大学生补助,补助的钱只能够交学费,每个月1000余元生活费没有着落,组织本村在外知名人士一次性捐款2万余元,一次能解决上学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贫困户脱贫五项标准一一对照脱贫标准落实帮扶责任。白天访户,晚上就在村委会完善贫困户信息资料,吃住全在村活动活动室。他除了自己做好自己包联贫困户的责任外,还要掌握了解全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指导督促村帮扶工作人员落实帮扶责任。时间和精力有限,但是他时刻把贫困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待,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是他的目标和追求。

  很多次他身体不舒服,家人催他去医院检查,他总说等到脱贫攻坚验收之后再去,一拖再拖。2020年10月10日国家验收完毕,他10月11日就去检查住院,这一住院就是1个多月。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照顾好身体,2020年年底他向组织提交了辞职申请。

  在周启余的带领下,2020年茶栈村258户960人彻底告别贫困,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虽然他已经辞去了村主任一职,但如今在乡村振兴中,他又有自己的一盘棋,信心十足地说:“下一步要加强茶园的提质增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好的效益,让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以三产为主,发展茶旅融合,打造观光茶园,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就业。”

7.jpg

  不忘初心继续奋斗

  周启余在生产经营中坚持诚信为本,由一个不知名的小茶庄发展为总资产5000多万元、容纳800余人就业的全市十强茶叶企业,并获得市级龙头企业的荣誉称号,他时常说:“我们发展产业不光自己发展,要让村民生活富裕而满足,而要着眼于社会,回报于社会,这是对党和政府为我们创造提供发展政策的最好报答。”因此,他十分重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多次向灾区、贫困户、孤儿、偏远地区学校捐款捐物近百万元,曾被汉滨区评为十佳社会公益人物和安康市道德模范。多次被市、区、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汉滨区的第十九届人大代表。

8.jpg

  周启余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农民,力量有限,我尽力了,!”然而他却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并乐于奉献回报社会,在他的带领下良田村、茶栈村兴茶成产业、因茶而崛起。小茶叶,大产业;小茶叶,大情怀。从周启余上,让我们看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致富却不忘本的好品质!  (通讯员 张会香 惠奕铭 审核:罗峰)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