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茅坪回族镇:新三变

  (通讯员:马辉 柯贤喜 辛恒卫)

7.png

  镇安县茅坪回族镇地处鄂陕两省、镇郧旬三县接合部,是全省三个少数民族镇之一,过去这里一直是“老少边穷”的代名词。十年前,一篇山乡变亮、山货变宝、生活变新的:茅坪“三变”刊登在2005年6月7日《中国民族报》上,展现了回族镇改革发展巨变。新时代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党的脱贫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该镇抢抓机遇,接续奋斗,快干实干,昔日旧“三变”更靓丽,新“三变”更壮观。春节期间,笔者走进茅坪回族镇,亲身感受民族镇的别样喜人变化。

村庄变美景

  “以前这里猪圈厕所乱搭,柴草杂物乱堆,环境脏乱差,群众意见大。现在乱搭乱建的建筑拆掉了,乱堆乱放的杂物清理了,还建设了口袋公园,修缮了土屋院落,改善了村上的人居环境,留住了儿时的乡愁记忆,感觉变化太大了”正在腰庄河村刘家院子片区拍照打卡的春节返乡青年熊贤翠感慨地说。

  刘家院子片区的发展变化只是该镇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该镇以“三拆一提升”和“五小工程”建设为抓手,巧念宣、整、督、比、奖“五字经”,围绕“六清、六治、六无”等重点,按照“拆建结合、治乱为主”思路,采取项目争、财政补、群众筹的办法,硬化通组入户道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补短,常态化开展“五乱”治理,全力建设秦岭山水乡村,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统筹协调、村组干部紧密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综合工作体系,先后启动了茅坪、五福、腰庄河3个秦岭山水乡村示范村建设,实施了干沟口、湖北关、蒿滩河等重点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同时新修硬化产业路5条,修复水毁路3条,实施古民居改造50余间,全镇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变好了,村庄变美了,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和美了。

土房变洋楼

  春节期间,家住茅坪社区五期搬迁点的回族群众马平彦家特别热闹,一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饭、聊家常,话未来,共同庆祝他们搬进新家后的第五个春节。

  “以前日子过的苦,一大家子挤在几间土坯房中,每逢刮风下雨天气,都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说起搬迁前的生活,马平彦感慨地说。如今马平彦拆掉了土坯房住进了新楼房,不仅住房宽敞亮堂了,还在搬迁点分了小菜园子,租了小仓储房,生活既舒适又方便,这是他以前多少年都不敢想的。

  在茅坪回族镇得益于党的搬迁好政策的远不止马平彦一家,2014年以来,该镇抢抓陕南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机遇,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先后在全镇统一规划建立了6个集中搬迁点,实施搬迁群众1100多户,极大地改善了回汉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加快了城镇化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以搬迁促发展的新路子。

  为解决搬迁群众住得稳、能致富的问题,该镇从配套设施、生活融入、小区管理等方面入手,先后在各搬迁点配套建设了储物间、小超市及小菜园等生产生活设施,在茅坪社区等大型搬迁点附近建设了木耳基地、刺绣扶贫工厂等设施,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就业。同时,还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利用土地和林山等资源,通过托管和承租等方式,开展林木科管、品种改良和中草药种植,持续发展壮大核桃、板栗、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

产品变商品

  “以前卖不动,现在不够卖,年前那几天,我每天要宰3头牛,才能供上卖”。谈起去年牛肉销售行情,一直做牛肉售卖生意的回族村民魏付添说。

  据魏付添介绍,茅坪回族镇境内北阳山牧草资源丰富,当地群众养殖的小黄牛因吃纯天然的牧草,肉质鲜嫩、品质特别好,以前由于商品意识不足,群众养牛多自给自足。近几年在产业政策扶持下,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改良了牛羊品种,还在加工销售上做起了文章,先后修建了茅坪牛羊交易市场、分割厂、加工厂,成立了东之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主体,注册了牛叔叔、秦候将相、伊兰妹妹等牛肉制品商标,使牛肉这一优质农产成为了网上网下的热销商品,在832、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销售,形成了牛羊肉从生产加工到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年实现牛羊肉营收500万元以上。

  据了解,该镇农产变商品远不止牛肉制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广泛发动群众、企业、团体等开展消费帮扶,手工粉条、塔架木耳、甘蔗酿酒、清真点心、红心鸭蛋等一批独具当地特色农副产经过商品化宣传包装,使土特农产品变成了特色商品,畅销于线上线下平台,不仅有效解决了群众发展农特产品滞销问题,还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回汉族群众不离乡、不离土,一人实现多份收入。


通知:请扫码联系投稿.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