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三字诀” 打好“组合拳”——渭滨区多措并举援企稳岗促就业工作纪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不利影响,渭滨区委、区政府把援企稳岗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聚焦“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主线,充分发挥主城区“市场主体众多、人力资源聚集、就业创业充分”优势,念好稳、拓、增“三字诀”,打好保就业“组合拳”,走出了援企稳岗激活市场主体的新路子。

  “稳”字当头,降缓返补贷稳主体

  稳就业,关键是稳市场主体。渭滨区一方面为市场主体“输血”,通过贯彻落实降缓返补贷一系列救助政策,给予企业特定的帮扶。另一方面通过联企帮扶、关心关爱等系列活动,促进市场主体自己“造血”,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真金白银惠主体。渭滨区扎实落实“降、缓、返、补、贷”政策,帮助企业稳定现有岗位。通过阶段性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给予吸纳补贴和见习补贴等政策措施,稳住市场主体,保就业存量。近三年来,先后减免848家企业工伤保险费597.69万元,减免568家企业失业保险费331.72万元,减免2148户企业养老保险费13102.76万元,为688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2545万元,为167户企业发放大学生见习补贴393万元,为146户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2.2亿元。引导300多户民营企业保留重点岗位1600多个,帮助企业稳字当头、稳步发展。

  联企帮扶解难题。为了将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到位,渭滨区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持续开展“三送一解”活动。把中坚力量下沉到企业,保姆式纾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把政策汇编送到企业,逐户排查资金返补情况,确保应享尽享,不漏一户。用真金白银和真情服务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三年来帮扶小组共深入企业1336户,为户企业解决各类问题532条。

  关心关爱增信心。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活动,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的法律职能,深入企业宣传法律,帮助企业完善管理。开展根治欠薪百日行动、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攻坚行动,全力维护劳动者权益。用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帮助企业强信心、鼓干劲、促发展。

  “拓”字发力,搭建平台拓就业

  为了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岗位就业率,区上搭平台、抓培训、提技能,让大中专学生、技能型人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牢牢端稳“饭碗”。

  搭建校企平台,大中专学生就业走上“快车道”。区人社局“走出去”搭建校企平台,先后与宝鸡文理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密切协作,开设电子信息、网络工程等12个特色专业,搭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平台,聚焦企业运营机制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聚力研判企业岗位需求与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打通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肠梗阻”,实现了无缝对接、高效就业。三年来,累计向各类企业输送大中专学生3015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搭建人岗平台,技能型人才就业实现“手牵手”。为了让技能型人才施展才华有平台,区上创新思维,按照“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的方法,发挥辖区44家人力资源机构的中介作用,先后组织举办就业重点群体专场招聘会、姜谭工业园区人岗对接洽谈会、直播带岗网络招聘会、稳岗增收助振兴专场招聘会等21场人岗对接专项活动,累计推送699户企业1.1万余个岗位,2231人达成就业意向,成功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家。

  搭建培训平台,劳动力就业坐上“直通车”。为了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岗位,区上针对赤松茸、玫瑰、蒲公英等9个特色产业,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制定《渭滨区产业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等,把培训办在“田间地头”,让“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开展“手把手”教学,培训重点群体60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08人,实现职业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围绕全区“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首位产业,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激活辖区社会力量,培养高新技能人才,与辖区内30多家高科技企业对接,开展“产学研金服用”一条龙培训,储备了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围绕群众和市场的不同需求,打造养老护理和母婴照护劳务品牌,先后培训养老照护员、育婴员、母婴护理师等800余人,对口输出到省会、一线城市,月工资达到万元以上,拓展了高质量就业渠道。

  “增”字施策,激活潜能增岗位

  渭滨区政府和各部门齐心协力,多措并举,积极扶持群众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激活岗位,依托互联网、抖音直播催生的新经济实体创新岗位,努力实现保就业保民生的宗旨。

  建设重点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渭滨区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坚持深入开展“看谋划、比落地,看进度、比位次,看增量、比贡献,看亩均、比效益”的“四看四比”项目提升年活动,实行政府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就业联动机制,在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时,将增加就业岗位作为评价项目的重要指标,区人社局对项目吸纳就业能力进行评估并提供就业服务。今年以来,全区共实施重点项目348个,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800余个,带动700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

  扶持自主创业激发就业潜力。为了扶持自主创业,激发就业潜力,区上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运用“秦创原”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赋能拓展“‘渭’您服务”新内涵,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巩固提升1个区级和7个镇街标准化创业中心建设水平,吸纳创业企业448户,增加就业岗位3171个。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创业扶持力度,为146户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2.2亿元,新增就业2175人。鼓励能人返乡创业,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32.5万元,带动65名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创业。

  发展新兴产业创新就业形态。在新增就业岗位中,区上聚焦新兴产业,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增强经济活力,增加就业岗位。投资10.2亿元,建成一期西部传感器产业园,引进力敏、光敏、磁敏、气敏等30户具有领先技术、核心科技的新型传感器企业和微电子企业,新增就业岗位750余个。区上“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用“空间”换“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实施“立起来的开发区”战略,强力打造“互联网+电商”楼宇经济新业态,全面改造宝鸡国贸大厦,建成西部食品文化产业总部园直播基地,走出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西凤酒为代表的30多家品牌企业入驻基地,并开通直播,带动1000余人就业。利用陕西航天导航设备有限公司老厂区闲置厂房,全力打造航天航空超精密装备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1.38亿元,全部达产后,实现年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1000人以上,纳税8000万元以上,带动超精密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壮大。

  念好就业“三字诀”,打好发展“组合拳”。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渭滨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相关政策,持续在稳、拓、增上下功夫、出实招、下硬功,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育新机,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大潮中,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沿着“建成西部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勇毅前行。

  (李荣忠)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