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市多举措,破解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犹记得那次行风建设中,我们所有工作人员一起观看的视频:一个老奶奶来到银行,带着现金准备缴纳医疗保险的费用,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告知老奶奶要用银行卡或者直接用手机可以缴纳,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很简便的操作,可是对于这位老奶奶来说只能是坐在一旁无声的啜泣。让我们工作人员都看的眼睛红了,这样的场景是对我们服务不到位无声的批评。

  智能与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推进改革的大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便捷、高效,但是,在这一发展的快车道上,老年人成为了失独者,比如高铁进站扫码等等的事例,本来是方便快捷的方式,却让他们成为了“睁眼瞎”。

  行风建设的本源是为了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新的举措与方式都是为服务群众为基础的,因此,为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举措:

  举措一:窗口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先服务。

  一是设立一个老年人专项服务窗口,配备服务引导人员,提供从接待、答疑、受理、办理、反馈的“一站式服务”。做到有需求有回应。

  二是进一步优化社保年审服务,方便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社保待遇资格认证。主动与社区(居委会)、街道办和各乡镇沟通,设立社保年审工作点,放置宣传页,在以上的场所配备专项人员,充分利用陕西养老保险、“秦云就业”小程序中的社保卡“亲情服务”、“工作人员服务”等功能,帮助不适用或者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查询待遇、完成认证。

  三是针对子长市辖区内的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等地方提供上门资格认证服务;培训一些街道、社区(居委会、村)等基层服务组织为所辖退休老年人发放上门联系服务卡,对辖区内登记在册的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认证服务,对通过上门服务卡进行联系的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认证服务。

  举措二:社保卡推广与存折领取相并存。这一方式为的是结合年龄、习惯等的不同,分类别提供个体户化、差异化的、针对性的关爱服务措施,不搞“一刀切”的方式,兼顾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举措三:注册一个公用的微信账号,向来访群众公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登录、简答,专门针对已退休的老年人的年检认证需求 ,开发了视频指导、语音指导方式。这一情况是我们根据近期有老年人提出的需求:他们年纪比较大,且家里有无线网络,基本的微信视频会发,但是容易忘事,又因为子女经常不在身边,具体的认证操作流程记不住,希望在我们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

  举措四:上门服务,互帮互助,协助式年检。中心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梳理了退休库存,发现在帮扶的贫困村石灰岔村有5名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因此特意做了一次上门帮助认证的服务,此次上门服务,见到其中的三名退休人员,是经常居住在家的,由于他们的住所属于偏远的山区,且不通路车,来回100多公里,以前每次的年检认证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其中有一位退休人员名叫贺占发,是以前大队的书记,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可以独立完成年检认证,来到他家以后,我们工作人员进一步为他讲解了陕西养老保险APP的一些新功能:比如微信登录,并现场给他绑定了微信号,还有养老金发放明细查询等新的功能,什么时间发的、多少钱都清清楚楚。他告诉我们平时没事了他会到这几个退休人员家去串门,还帮助其中一个人进行了年检认证,这一发现让我们工作人员很高兴,并积极鼓励他今后多帮助其它无法独立完成年检的人,老大爷开心的笑道:我也算是你们的一名工作人员了!

  举措五:敬岗爱业,加强服务水平。将文明服务5项规定、服务流程、服务礼仪作为我中心工作人员日常培训的重点,倡导尊老爱老敬老的服务理念,专门针对老年人服务形成应急处理机制,以防止出现突发状况时,快速有效的解决老年人遇到的困难。

  举措六:畅想未来能够进一步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形成“云”数据库,可自动进行比对,将“互联网+政务服务”落到实处,颠覆式改变经办服务方式,进一步简化甚至取消生存认证,打通数据共享和数据真实两个环节。社保各个地区之间、以及与公安、民政系统、医保部门、交通运输之间数据需要共享,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通过核对户口注销、死亡证明、住院记录、健康卫生等方式,确定退休人员是否健在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吃住行动态等等。同时在充分做到信息公示公开的基础上,强化社会监督和惩罚力度,提高冒领违法成本。

  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老年服务的,所以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让他们办事不跑路、生活有需求经办有回应,像亲人一样关心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才能真正的让服务提升一个台阶,才能打响企业养老的优质服务名片。

(李艳萍)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