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强艺馨 初审:央行、央通达 宁浩 审编:杨川)
“我交了八年的养老保险,这怎么会查不到呢?”2017 年那个中午,参保人的质问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彼时刚接手养老保险工作的我,手忙脚乱查了十多分钟,才弄清是外地参保缴费记录未同步。而如今,同样的疑问通过 “电子社保卡” 刷脸查询,10 秒内即可得到清晰答案。这八年亲历的每一次蜕变,都在生动诠释《强信心促发展》中那句:“信心,就藏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实践中。”
作为一线社保经办员,我深知社保窗口不仅是业务办理的阵地,更是群众感知服务温度的 “信心窗口”。那些从 “急难愁盼” 到 “会心一笑” 的服务故事,那些从 “跑断腿” 到 “掌上办” 的改革突破,正是 “强信心” 最鲜活的注脚。
初入岗位时,面对繁杂的业务流程与厚重的政策文件,我曾陷入迷茫。但随着工作深入,社保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性逐渐清晰 —— 这不仅是数字与表单的堆砌,更是承载着万千家庭的生活期待。
从 “群众跑腿” 到 “数据跑路”:改革加速度里的信心密码
2017 年刚入行时,企业养老保险增减员业务需经办人携带纸质材料到窗口办理,高峰期排队一两小时是常态。人工录入易出错,常因身份证号或姓名误差导致缴费记录异常,后续纠错流程繁琐,群众怨言颇多。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更曾是 “老大难”,参保人需在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来回奔波,耗时长达数月。我至今记得一位从广东返乡的农民工,因手续不全跑了三趟后无奈感叹:“早知道这么麻烦,不如把钱取出来带走。” 这份无奈,让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
2020 年网上服务平台上线后,企业可直接线上申报,系统自动核验信息,错误率大幅下降。如今,90% 以上的常规业务实现 “零跑腿”,窗口压力减轻的同时,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技术赋能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飞跃,更是服务理念的深层革新。2022 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全程网办推行后,通过全国社保服务平台,转移时间压缩至 15 个工作日内。去年一位办理转移的阿姨在窗口感慨:“现在不用来回开证明,手机上就能查进度,真是省心了!” 改革每推进一步,群众的获得感便扎实增强一分。
从 “被动受理” 到 “主动服务”:温度服务中的成长轨迹
社保政策专业性强,群众常因理解偏差影响待遇享受。不少灵活就业人员不了解养老保险 “多缴多得” 规则,选择最低档缴费,退休后才发现养老金差距。曾有位外卖小哥抱怨:“每月交几百块钱养老保险,不如存银行划算。” 我帮他测算不同缴费档次对应的未来待遇后,他才意识到长期缴费的价值。这件事让我明白,政策宣传不能停留在 “贴通知”“发手册”,而要站在群众角度换位思考。
推进社保卡换发时,我们发现许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无法到网点办理。起初按流程要求必须本人到场,但看到一位 90 多岁的老爷爷被家人用轮椅推来时,我们内心深受触动。随后,我们主动协调银行,为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同事感慨:“第一次带着设备到老人家里办理业务时,对方连声道谢的场景让我懂得:制度是刚性的,但服务可以是温暖的。” 真正的便民,就是多问一句 “您还有什么困难”,多想一步 “我们还能怎么做”。
从 “单打独斗” 到 “协同作战”:攻坚合力中的信念升华
2022 年疫情期间,为落实社保费缓缴政策,我们连夜梳理企业名单,通过电话、微信群一对一指导。有家餐饮企业老板起初怀疑政策真实性,直到办理成功才感慨:“政府是真心帮我们渡难关。” 参保扩面工作中,我们深入企业、协同社区开展宣传,通过政策讲座、资料发放、一对一解答等方式普及政策,还利用新媒体制作趣味解读短视频扩大覆盖面。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唯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群众的方式,才能让政策深入人心,激发群众参保的主动性。
研读《强信心促发展》,结合经办实践,我认为做好新时代社保工作需坚守 “三心”:初心,是 “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的庄严誓言;匠心,是政策落实中追求 “零差错”、服务过程中力求 “零距离” 的极致追求;决心,是面对改革难题时敢啃 “硬骨头”、善打 “组合拳” 的担当作为。
《强信心促发展》让我读懂信心的力量:它源于民生工作的价值底色,源于群众满意的真诚反馈,更源于改革攻坚的坚定步伐。我将以这份信心为笔,在社保经办的岗位上继续书写,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保障的温暖,共同绘就民生福祉的美好画卷。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01 / 08月
15 / 07月
08 / 07月
29 / 05月
29 / 02月
28 / 06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