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人社部门拓展就业新路径,推动省际劳务协作

1.jpg

  秦岭北麓晨雾尚未散尽,浙江安吉的茶山已迎来 “秦地来客”。3 月,临渭区桥南镇的王彩霞手指熟练地在茶树上采摘,嫩绿的茶芽纷纷落入竹篓。这个春天,像她这样跨越 1500 公里前往浙江采茶的 “采茶客” 有 1300 余人,在 25 天的采茶季里,人均增收 3000 余元。一片春茶,不仅开启了南北劳务协作的新篇,更体现了省际就业转移的创新实践。

  今年,渭南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 “三个年” 活动,着力打好 “八场硬仗”。渭南人社部门按照相关部署,针对重点群体就业、劳务品牌打造以及跨区域劳务协作等问题,将促进群众增收、拓展灵活多样的季节性用工,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关键举措,通过组织化输出、精准化服务,多方位开拓就业务工市场。

4.jpg

  一线牵:秦岭到茶山的劳务协作

  春节刚过,正月还未结束。华州区人社局零工市场内,工作人员正为灵活就业者详细介绍务工工资和食宿情况。借着 “春风行动” 的契机,湖州市长兴县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跨省而来,为即将进入采摘旺季的春茶争抢用工资源。在这场早春的劳务对接会上,渭南市人社局公布了 “春风行动” 计划:以 “秦东采茶工” 季节性用工为纽带,通过 “跨省协作 + 精准服务” 双轮驱动,打通 “秦东采茶工” 南下就业的绿色通道。

  市人社局在 “春风行动” 部署会上,对 2025 年季节性用工提出明确要求:“要让群众顺利外出务工,工作出色且收入丰厚,必须在茶叶采摘季到来前做好各项工作。” 临渭区、华州区抓住时机,依托 “春风送岗” 专项行动,联合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和乡村劳务经纪人,组建 “采茶特攻队”,与浙江安吉、长兴等地建立 “需求 — 供给 — 保障” 三张清单。惊蛰刚过,首批 400 余名经过 “春风行动” 岗前培训的采茶工就已准备就绪。劳务经纪人走村入户宣传:“采茶工作没风险,专车送到茶山巅,现干现结没风险,技能培训不花钱……” 吸引了更多季节工加入采春茶的队伍。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 “春风之约” 中,传统劳务输出模式发生了积极转变。78 岁的张奶奶通过微信视频,看到儿媳妇在浙江茶山笑着比出 “OK” 手势,数字化的力量已渗透到秦岭深处。微信接龙报名简化了流程,“直播带岗” 将江南茶山的景象实时呈现在秦东大地。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 “春风行动” 专项补贴,务工包车实现了 “家门 — 车门 — 厂门” 的无缝对接。据统计,仅临渭区就为采茶工节省交通食宿费用 12 余万元。

15.jpg

  双向奔赴:采茶带来的增收成果

  清晨 5 点的长兴茶场,薄雾中传来陕西口音的交谈声。在华州区杏林镇 “工头” 李建国的哨声中,采茶工们手指灵活地采摘着茶叶。安吉茶企负责人发现,这些北方来的采茶工不仅工作踏实、手脚麻利,而且十分勤快,工作效率比当地茶农高出 15%。

  务工者的收入显著增加 —— 脱贫户王秀兰的记账本上,20 多天就攒下了 3180 元;留守妇女刘翠萍用这笔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电动车。茶企的收益也十分可观 —— 陕西采茶工群体日均采茶量比往年提高了 20%,明前茶上市周期缩短了 2 - 3 天。

  截至目前,临渭区、华州区分多批次输送采茶工 1300 余人,每个输送机构都安排专人负责群众在当地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务,采茶季结束后统一返回。在这 20 余天里,赴浙采茶的季节工增收近 400 万元。

  更深层次的收获在采茶过程中逐渐显现。采茶工在不到一个月的采茶工作里,树立了 “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的观念,也深入了解了南方的劳动致富经验。茶树的规模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对他们回到家乡后带动更多季节性工人就业,以及改进自家农作物种植管理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渭南人社部门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开展培训,衍生出采茶工、花椒采摘工、包粽工等多个临时性、技能型工种,让更多季节性工人在农闲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这种 “打工经济 + 技术反哺” 的双向流动,生动体现了市委、市政府 “八场硬仗” 中 “就业服务提质增效” 和 “技能培训全覆盖” 的目标。

36.jpg

  三张网:保障务工人员权益

  劳务协作不仅要把务工人员 “送出去”,更要确保他们 “有钱挣”。在安吉、长兴的茶山,每位渭南采茶工都享有三重保障:渭南市人社部门联合就业服务机构、劳动监察大队,督促人力资源机构和乡村劳务经纪人为每位工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涵盖采茶期间的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障。“有了这份保险,干活心里踏实多了。” 来自华州区杏林镇的采茶工张大姐说。

  “采完茶工资立马到账,新鲜得就像刚摘的黄瓜!” 临渭区桥南镇采茶工李腊梅的话,道出了务工群众的踏实感。为确保薪酬及时发放,渭南人社部门要求人力资源机构、劳务经纪人与茶园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工资支付时间,并设立专用账户,实现 “采茶结束即结薪”。

  渭南人社部门建立了 “跨省务工快速响应机制”,并派驻专人对接。一旦发生工伤、欠薪等纠纷,能迅速启动协调程序,联合当地劳动监察、司法等部门快速处理,确保问题在茶园内解决,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政府把保障做到我们心坎上了!” 王彩霞感慨道。这张由制度、技术和人情共同编织的保障网,让跨省务工从 “敢出去” 变为 “愿出去”,从 “短期增收” 迈向 “长期共赢”。

  春茶带来的启示

  返程的列车不仅带回了增收的喜悦,这场跨越山海的劳务协作,如同春茶一般,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浙江秋冬柑橘采摘的邀约、江苏电子厂向渭南务工者发出的邀请,以及韩城花椒采摘工持续旺盛的需求,都表明劳务协作正从 “季节性” 向 “全天候” 转变。

  站在秦岭眺望江南,这场跨越山海的 “茶之约” 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之路,需要政府精准引导,也需要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当北方的质朴与江南的灵动相遇,当务工者的辛勤付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就业创业乐章便奏响了跨越地域的动人旋律。

  渭南人社部门以拓展季节性零工转移就业为突破口,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 “八场硬仗” 要求。通过跨省劳务协作,不仅解决了群众短期就业增收问题,还培育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下一步,渭南将继续深化劳务协作机制,打造 “秦地采茶工” 等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就业服务从 “输血” 向 “造血” 转变,为全市打赢 “就业服务提质增效硬仗” 作出更大贡献。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