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曹锋 舒建军 辛恒卫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在镇安县庙沟镇双喜村,有这样一位退休干部,他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用五十二年的党龄作笔,以乡土为纸,书写着服务乡亲、助力乡村的动人篇章。他就是庙沟镇原人大主席 —— 李光志。
在岗尽责:筑路兴产,绘就乡村振兴开篇
1978 年冬,李光志从部队退伍,两年后便扛起双喜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彼时的双喜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他深知 “要想富,先修路;要增收,兴产业”,在走遍全村山梁沟壑后,提出 “高山松杉戴帽,半山板栗缠腰,桑树布满田坎沟道” 的产业发展思路。
此后数年,他带领村民治坡造田、筑路架桥,一手抓基础设施改善,一手抓特色产业培育。兴桑养蚕、建水电站、办砖厂,昔日贫瘠的山村渐渐有了生机,村民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来。这条 “多种经营促增收” 的路子,不仅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1990 年 12 月,他被县委破格提拔为原东瓜乡党委书记,将乡村发展的经验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退休续责:调解为民,搭建邻里和谐桥梁
2012 年,从庙沟镇人大主席岗位退休后,李光志回到了双喜村。起初,他也曾想过种种菜、带带孙辈,安享晚年,但 “闲不住” 的性子,让他总觉得该为乡亲们再做点什么。“党员的身份不能退,为百姓服务的初心不能忘。”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农村,土地界畔、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时有发生,既伤和气,又影响稳定。2013 年秋,李光志牵头组织村里有威望、懂政策的 “五老”—— 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模范、老退伍军人,成立义务调解队,并在自家屋里办起 “和为贵调解室”。他常说:“乡里乡亲的,别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结仇,我这调解室,就是给大家评理、解疙瘩的地方。”
2015 年 8 月的一场纠纷,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村民老阮打工归来,发现邻居老李盖房挡了自家光线,还堆放垃圾,两人争执不下,甚至放狠话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村上调停多次无果,支部书记找到李光志。他采用 “背靠背” 调解法,先分别倾听两人诉求,摸清症结后,又把双方请到家中,炒几个家常菜、烫一壶甘蔗酒,酒过三巡,心结渐解。最终,老李以合理价格买下老阮的旧屋,矛盾彻底化解。看着两人握手言和,李光志心里比蜜还甜。
自调解室成立以来,李光志和团队累计调解纠纷 100 余起,成功率达 100%。在他与县政协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双喜村实现 “小事不出村、纠纷不过夜、矛盾不上交”,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和为贵调解室” 也成为商洛市品牌调解室。
余热增辉:文化润心,点亮乡村精神生活
“富了口袋,不能贫了脑袋。” 解决了邻里矛盾,李光志又把目光投向村民的精神生活。2020 年 2 月,他牵头成立 “夕阳红自乐班”,组织 60 多位 60 岁以上老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文明新风。
自乐班刚成立时,老人们自掏腰包买乐器、做服装,利用节假日在村里巡回演出。快板书《十颂共产党》、三句半《一河清水供京津》、表演唱《党徽胸前戴,重担挑在肩》……20 多个自编自演的节目,既宣传政策法规,又歌颂幸福生活,后来还走进全镇重点活动现场,成为庙沟镇的 “文化名片”。截至目前,自乐班已开展 “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 活动 30 多场,让欢声笑语传遍乡村角落。
初心如磐:躬身实干,续写乡土奉献篇章
除了调解纠纷、组织文化活动,李光志还始终心系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他动员亲戚朋友为家乡筹资投劳,自筹 3000 多元完善调解室设施;带头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修建旬河大桥、硬化 23 公里通组公路;牵头发展 1000 多亩魔芋基地、450 多亩中药材、350 多亩烤烟,用实干为乡村产业添砖加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李光志常以这句古训自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依旧奔波在村里的田埂上、农户家,用行动诠释着 “退休不褪色” 的初心。他说:“只要身体还能动,我就想多为乡亲们做点事,看着家乡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这辈子就值了。”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