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宇 李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

  (作者:张清宇 李珂)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实干奋斗的时代新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育人目标,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涵养学生昂扬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形塑学生科学理性的劳动价值取向、发展学生全面和谐的个人综合素养的育人功能,而且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育人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前进方向,提供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劳动教育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事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向社会明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导向。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来,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劳动教育的政策环境得到优化,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补齐育人短板、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定决心。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系统部署,着重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首次被写进党代会报告,也标志着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与内在逻辑,对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今天的在校学生就是明天的亿万劳动者,他们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可以说,“劳动关”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要过的“硬关”。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不同场合,立足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并在具体实践中加以有机融合,整体指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1.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备道德品质、知识学识、体质审美、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进入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调了我国教育事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政治要求,也充分彰显了劳动教育在政治宣示、政治接班人培育、社会生产动员、意识形态建构等方面的政治功能和育人价值。我国的劳动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鲜亮底色,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立场不动摇,顺应时代要求、调控社会舆论和规范,通过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优秀的劳动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来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热爱劳动的种子需要从小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撒。中小学是儿童开始系统接受教育、心智德能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奠基阶段,也是促进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认知和情感,使其通过劳动获得关于生活的知识和道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注重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延伸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道德品质,希望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实干奋斗的时代新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以说,“实干兴邦”这一思想贯穿于其治国理政理念始终,“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就是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重要使命。这样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立场的人,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更需要是具备实干奋斗精神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大力倡导,也是其“实干兴邦”思想的具体表现。劳动教育是以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就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实干奋斗的时代新人。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到“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再到“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都是劳动教育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激励他们通过脚踏实地的拼搏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定位作用并决定着个体终生发展的方向,在这一时期,个体要吸收和整合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开始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勉励,他多次强调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前途命运之中,“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激励广大青年勇于肩负起时代使命、脚踏实地拼搏奋斗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

  3.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每一个领域都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支撑。今天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未来社会中的广大劳动者。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教育的内涵不仅是“通过劳动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更要注重“为了劳动的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真正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使其成为掌握丰富专业知识、具备高超技能水平、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助力我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高技能人才是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愈加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充分显示了党站在国家战略需要的高度精心谋划和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决心。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成为以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新时代为各行各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踏实劳动,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要想有效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阐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全新功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时代价值的重新审视,并与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兴邦”的治国理念相贯通,凸显了劳动教育之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意义。

  1.涵养学生昂扬向上的劳动精神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劳动教育要“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劳动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关于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集中体现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者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形成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准则体系,是每一位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都应该追求的劳动精神境界,并需要在现实的劳动实践中切实予以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局限于校园,更要加强协同育人,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涵养学生昂扬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引导学生努力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学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从事劳动做了很好的诠释。劳模精神展现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如果总是计较个人得失,就很难在劳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所以追求名利绝不是成为一个优秀楷模的起点,只有不图回报,发自内心地想做好一件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劳动精神蕴含着对劳动的崇尚和热爱,以及在劳动实践中要付出强度、出力流汗、诚实对待。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知。正因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所以才要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工匠精神则表明,一辈子用心坚持做好一件事,不断钻研、突破与超越,即使在最平凡、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也一样能够创造奇迹、实现价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具有共同的指向及内涵,而且具有共同的价值内核,要求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属于何种劳动者群体,都要具备积极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以及高超的劳动技能水平。

  2.形塑学生科学理性的劳动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既可以指对情感、兴趣等的主观判断,又可以指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某种“善”的属性或功能,还可以指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张岱年认为,价值分为功用价值和内在价值,所谓功用价值,即满足一定需要的属性,也称为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就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优异特性,这是由事物的内在性质决定的。就“劳动的价值”来说,从内在价值来看,指劳动本身的“内在善”,即其所拥有的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有价值的内在优秀属性;从外在价值来看,指劳动对实现个人或社会、国家的某些外在目的的有用性。关于劳动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已多次阐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劳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及时改变当前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错误劳动观念和劳动现象,消除长期以来在人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重视应试教育、轻视体力劳动、忽视全面发展等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孩子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时所说的,“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更要正确认识到,“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大家要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3.发展学生全面和谐的个人综合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劳动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中的教育作用,他将劳动教育比喻为一把打开通往和谐的教育世界之门的金钥匙,认为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手上就磨出的厚厚老茧是最可贵的财富,并指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在体力、智力、精神上都能获得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在身体、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都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高度复杂、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只有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及享用者,才能成为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以及具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分别指向四个方向。一要以劳树德,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二要以劳增智,“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三要以劳强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在植树过程中不仅向青少年讲解植树的相关知识,还注意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环保意识,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青少年亲身讲授的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在活动中,他亲切叮嘱青少年“既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又要做到身体强、意志强,准备着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四要以劳育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联系,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生动活泼的劳动体验课程,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强调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路径,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体系更为系统、完整。具体来说,劳动教育应该始于“知”、发乎“情”、贵以“意”、重在“行”。“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紧密结合、有机衔接,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路径的完整性,而且保障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1.始于“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对劳动的正确认知能够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指导学生在贯穿一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勤于劳动,以正确的观点看待劳动和劳动者,并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脚踏实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因此,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他也曾亲切叮嘱孩子们,“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劳动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发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劳动教育意义。劳动可以创造幸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可以实现梦想,“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劳动可以破解难题,“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一勤天下无难事'”;劳动可以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论述生动而又透彻地阐释了劳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为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深入理解劳动、充分重视劳动、衷心认同劳动。

  2.发乎“情”: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

  关于对劳动的情感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热爱劳动;二是要尊重劳动者。首先要热爱劳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因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财富和文明的不断积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实现都离不开劳动。热爱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一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对自身劳动行为的一种内在选择和情感认同,从崇尚劳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仅有助于深化劳动者对劳动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的认知,而且能够进一步将这种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态度转化为劳动热情,促进劳动者自觉劳动、积极劳动、主动劳动、快乐劳动,并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次要尊重劳动者。每个人都是劳动的主体,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依靠无数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也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今天在校园里读书学习的学生,未来都将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用何种态度对待身边的劳动者,能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道德修养水平。因此,劳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不能看不起体力劳动者,要让学生认识到“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是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3.贵以“意”: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意志品质

  面对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意志品质尤为重要,劳动意志品质能够支配、调节一个人的具体劳动行为,帮助其以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完成任务,在劳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具备的良好思想品性和积极精神面貌。在劳动意志品质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的崇尚深深植根于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曾说自己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梁家河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在梁家河,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段具有“根”的意义的宝贵人生经历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却也极大地磨炼了他的劳动意志品质,帮助他完成了从迷茫彷徨到坚定目标信念的重要人生转折,也通过劳动塑造了他成熟的人格,明确了其为之奋斗一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方向。

  辛勤劳动体现了对劳动者意志方面的要求。“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劳动就是要出力流汗,劳动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劳动过程中无论是脑力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辛苦和努力,劳动教育必须首先使学生认识到,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真实的劳动就是与“脏、苦、累”联系在一起,“怕脏、怕苦、怕累”不是“真劳动”。

  诚实劳动体现了对劳动者品质方面的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果实是靠一点一滴的汗水换来的,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做人诚实、做事踏实的良好品质对其一生发展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

  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对劳动者提出的时代要求。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者,不仅仅是吃苦耐劳的“老黄牛”式劳动者,而且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时代的劳动者要有敢于创新的信心、决心和勇气,“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4.重在“行”:内外合力将劳动教育落在实处

  从内部来讲,劳动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努力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应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创造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与广大儿童、青少年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机会,引导广大儿童、青少年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为学习榜样,激发广大儿童、青少年对其崇敬之情,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拼搏奋斗、追求卓越,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

  从外部来讲,首先,“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广大学生群体和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树立榜样典范;其次,劳动教育要贯通实施、协同推进,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开展必然要求牢固树立“大中小学贯通、家校社协同”的大劳动教育观。这不仅有利于统筹各方劳动教育资源和学习形式,而且可以动员全社会都来积极支持和深度参与劳动教育,从而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同时,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长远规划,不仅要关注协同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方式等协同育人本身,更要关注对各方协同意向的激励、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价、协同育人的监督等保障措施,这样才能使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得以有效地组织、开展、实施和评估,增强协同育人的生成性、合理性和适切性,并在实践过程中使之持续改进与完善,保证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的完整性,促使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落到实处,最终达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预期效果。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而且指明了我国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前进方向,为我国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1.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党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彰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高举“劳动”这面伟大旗帜,提出“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在论及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将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其他教育方针政策同向同行,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新高度。

  2.指明了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多种路径,其中之一就是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这首先在于劳动教育自身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底层逻辑,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树崇劳之德、增成才之智、强健康之体、育创造之美,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确实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其次,可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人道思想,马克思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其整个哲学的起点,提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由此就可以理解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即消除私有制以消灭异化,建立共产主义——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这正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劳动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终也需要回归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初心。

  3.提供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将人类的生命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既包括肉体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二者不可分离。人类的总体进步最终必定落脚在每一个个体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之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生产力并不仅指人类征服自然、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而是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精神生产力,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尺度也应该是这种整体生产力,而绝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故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应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传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劳动文化,并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为重要抓手,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些振奋人心的话语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理论支撑,不仅使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精神重焕光彩,而且对重塑中华儿女勤劳奋进的精神品格和道德文明至关重要。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既言语朴实又内涵丰富,既振奋人心又意义深远。他站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入阐释了劳动教育的巨大价值和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劳动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是社会普通劳动者群体中的一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在校学生乃至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具有重要启示。未来,仍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认识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不断汇聚强大劳动教育合力。同时,也要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力提升劳动教育育人成效,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高素质劳动者。

  项目信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22LLJTC067);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逻辑研究”(23YJC880145)

  作者信息:张清宇,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劳动教育研究;李珂,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劳动教育研究。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12期)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