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系统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电视电话会议发言刊登

  做好人才“引”“留”“用”建设首都高水平人才高地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京人才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要求。当前,北京正在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工作与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紧密关联、互为支撑。北京市人社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目标,着力从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让人才“引得来”。一是用“职业资格”聚才。今年,我们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发布《“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认可82项境外权威职业资格,向国际人才发出“北京欢迎您”的重要信号,并在办理工作居留许可、出入境、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便利服务。我们将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加速聚集国际化人才。二是用“猎头机构”引才。我们出台“猎十条”政策,支持猎头机构为用人单位在全球寻访急需紧缺人才,并给予奖励。我们将持续鼓励猎头机构揭榜挂帅,更加精准寻访人才。三是用“特设岗位”汇才。我们在事业单位设立“特设岗位”,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国籍户籍、绩效工资等限制,面向全球聘用高端急需紧缺人才。首批试点已聘用11位国际高端人才。我们将陆续出台事业单位聘用外籍人才管理办法,建立便利渠道,为事业单位汇聚国际人才。

  二、让人才“留得住”。一是用“职业发展”成就人。我们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克服评价“一尺量”“玻璃门”,实行代表作评审制度,建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增设技术经纪、人工智能、动漫游戏等新专业;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不断畅通人才职业发展空间,让人才“各美其美、各得其所”。二是用“薪酬待遇”激励人。今年,我们出台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创新激励9条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薪酬奖励力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我们还将研究出台完善技能人才薪酬激励办法,让人才“劳有所得、劳有所成”。三是用“技能提升”培育人。我们制定以训稳岗、以训兴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高精尖产业、文创产业等6项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百万人次,全面提升人才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我们将持续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让人才“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三、让人才“用得好”。一是向创新主体“赋能放权”。我们率先在高校院所下放职称评审权,打破职称“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推行“以聘代评”,让创新主体自主评聘人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放权机制,更好地保障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中的自主权。二是让创新平台“深度融合”。发挥博士后创新平台作用,筹建北京博士后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联盟,联合在京高校流动站和百余家企业工作站,搭建研究应用共享平台,推动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大力实施国际博士后引才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外籍博士来京创新创业。三是让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建立人才供需指引平台,每年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目录》,以市场化大数据为基础,提出人才开发需求,并从供需状况、培养难度和转行就业难度等维度,对核心产业领域岗位开展星级评价。我们还将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提高人才匹配精准度。

  当前,北京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求贤若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及本次会议要求,心怀“国之大者”,按照首善标准,着力改革创新,营造更好环境,让北京成为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高水平人才高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高地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上海市人社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积极探索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高地,全力以赴完成好中央交给上海的战略任务。

  一、坚持国际导向,面向全球为国揽才。强化“四大功能”,切实增强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着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国引才揽才聚才的桥头堡。一是聚焦青年海归人才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海外引才政策。积极发挥留学人员直接落户政策导向作用,精心打造“留·在上海”品牌,大力引进海外青年留学人才。二是大力聚集国际青年人才。前移国际引才关口,吸引符合条件的国际青年人才直接在上海重点区域工作,进一步张开双臂拥抱优秀国际青年学生和外籍高校毕业生。三是畅通海外引才渠道。依托分布在8个国家的9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充分发挥引才前端触角、人才项目对接纽带作用,大力引进“高精尖缺”科技创业项目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充分发挥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引才聚才中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战略导向,聚焦重点为国蓄才。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一是全方位服务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建设。对国家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在相关人才计划中单列名额和申报通道,直接入选相应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国家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独立招收和培养博士后。二是全力实施重大海外引才工程。深入实施重大海外引才工程,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定制“落户绿色通道”等保障待遇,支持单位自主决定高层次人才薪酬水平。三是大力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在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中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增加资助名额,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三、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改革培育人才。全面加强人才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一是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坚持市场化评价导向,统筹运用用人主体评价、薪酬评价、投资评价等方式综合判别人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放专技类职业资格考试,大力推动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清单,促进人才评价国际化。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以赛识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胜的选手可直接入选相关人才计划。二是切实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整合完善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资助方式和资金使用机制,着力培养造就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举办第46届世赛为契机,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表彰和竞赛体系,着力造就一批“大国工匠”。三是积极向用人单位放权松绑。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为人才大力松绑,全面落实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发挥其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四、坚持精准导向,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全面提升服务、形成合力,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世界一流人才综合发展环境。一是优化人才服务。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一网通办”,深入实施智能化、精准化服务举措。聚焦高端人才实施精品服务,优化升级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待遇保障体系。二是强化人才激励。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充分发挥政府特贴、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及人才评选表彰制度的激励作用,推动全社会尊重人才、人人努力成才。三是深化部门协同。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组织部的牵头抓总下,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切实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加强政策协同、服务融合,发挥政策措施的聚合效应,全面提升引才、育才、留才的综合环境。


  写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大文章 聚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人社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紧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战略目标,深入实施“湾区人才”“乡村工匠”两项工程,全力打造政策最开放、机制最科学、流动最顺畅、服务最优质的创新创业活力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安居乐业试验田,用人才“第一资源”赋能创新“第一动力”、支撑发展“第一要务”,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对标最优创新政策支持,促进人才要素在湾区内顺畅有序流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我们将以实施“湾区通”为抓手,打通制度壁垒,把湾区的独特优势转化为聚才优势。一是推进“就业通”打造宜业沃土。推动港澳青年与广东居民享受同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推进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二是实施“人才通”促进融合发展。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具有境外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跨境执业,支持深圳实施对港澳、国际专业资格认可试点。三是依托“社保通”推动普惠共享。建立社保服务跨境协作机制。加快粤港澳三地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积极推动粤澳社保衔接。

  二、破立结合改革体制机制,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将持续“授权松绑”,充分激发用人主体和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推进前沿技术、新业态职称评价。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扩面提质,推动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二是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岗位聘用、流动管理办法,向国家和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双一流”大学等平台下放岗位管理等人事管理权限。三是构建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中小学、高校、科研机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开展“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南粤技术能手奖”评选表彰。

  三、强基培优筑牢育才阵地,打造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我们将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一是推动三项工程越来越好。推进“粤菜师傅”星级名厨认定,打造“大菜、小吃、零食”粤菜体系。培养“广东技工”,办好第二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全力备战第46届世赛。推动“南粤家政”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二是推动技工教育越来越强。出台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现技师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政策互通。实施“强基培优”计划,扶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技师学院和示范性技工学校。三是推动培训质量越来越高。深入实施百万产业工人和百万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推广职业培训券,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四、引育并举涵养源头活水,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我们将坚持实施开放包容的引进政策,建设多元广阔的培养平台,努力塑造聚才引智新优势。一方面,打造博士博士后人才生力军。高质量办好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化实施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和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高质量建设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博导工作站。另一方面,搭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舞台。举办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吸引更多优秀项目和人才落户广东。推进“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五、串珠成链优化服务体系,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积极营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我们将全力构建“一港、一园、一卡、一站、一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一港”,即构筑“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省市县联动的大湾区人才港体系。“一园”,即建设国家、省、市县三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体系。“一卡”,即优化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延伸拓展服务内容。“一站”,即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帮助基层一线柔性引才。“一网”,即办好“广东人才网”,建设大湾区一体化人才数据库。


  强化博士后全方位支持 培育科技创新先锋力量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我们做好博士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重庆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制定出台博士后培养支持政策,加快博士后工作提质增效,将博士后人才打造成为引领支撑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

  一、深刻领会“四个面向”战略导向,聚焦“高精尖缺”需求,引导博士后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主动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平台、国内外知名院所在渝设立的分支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取“能设尽设”“一站一策”等措施重点支持。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川渝博士后人才发展联盟,促进两地博士后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建博士后乡村振兴服务团,推动博士后研究项目与帮扶项目相结合,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全市博士后年招收规模从2015年的255人提高到2020年的806人,实现了“博士后倍增计划”,市级财政投入从每年1670万元提高到2.3亿元,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较2015年增长108%。以博士后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取得了“培育人类在月球上种植的首株植物嫩芽”“建立世界首个新冠肺炎病理样本库”“攻克三峡库区航道整治三大技术瓶颈”等一批科技成果。“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从国家和重庆发展需求出发,以“高精尖缺”为培养重点,在重大科技攻关中培养磨砺博士后,将招收规模提升到每年1000人以上,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二、贯彻落实“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行“引育留用”并举,建立全链条、全周期、全球化博士后培养机制。在培养链条上,我市“补链成线”建立了“站前、站中、站后”全链条资助体系,即站前读博给予定向培养资助,在站享受地方财政资助全覆盖,出站留渝给予科研启动资助。在培养周期上,从“在站期间”拓展到了“在渝期间”,畅通博士后在渝发展通道,在我市“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中将博士后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在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选拔中予以倾斜支持。在合作培养上,统筹用好国内外人才培养资源,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培养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以“2+2+2”模式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后,5年内计划资助100名海外全球排名前100高校(学科)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渝;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全额奖学金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并进站研究;支持我市用人单位与兄弟省市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在重点扶持上,3年投入3亿元支持重庆大学设立了博士后引进培养专项。在市自然科学基金中每年划定2500万元用于博士后资助。设立“博新计划”等项目,个人综合资助最高可达104万元,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年限最长可达6年。“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支持博士后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重点科研平台及创新团队的科研骨干、研究领域属于国家和我市优先发展领域的予以重点扶持。

  三、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构建“近悦远来”生态,激励博士后深怀爱国之心、践行报国之志。组织博士后融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锤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重庆博士后沙龙”活动品牌,鼓励博士后围绕全市发展战略、重大项目和基层需求开展跨学科交流,让博士后们熟起来、热起来、动起来。搭建事业服务平台,建立博士后创新创业园3个,每年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秋路演月”系列活动,将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优化服务保障政策,向“博新计划”博士后发放“重庆英才服务A卡”,享受国家级专家同等待遇;将博士后纳入重庆英才“渝快办”范围对象,可享受75项贴心服务,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线上办、一站式办”。“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强化博士后政务服务提档升级、拴心留人,同时引入市场主体为博士后服务赋能添彩,依托“重庆英才服务港”深度开发博士后人力资本,实现人才精准画像,推动人岗精准匹配,助力博士后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人社部统一部署,以更高站位、更广眼界、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推动我市博士后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贡献力量。


  推进技能河南建设 打造技能人才高地 助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将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加速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

  一、高站位谋划,推动总部署。2009年以来,人社部与省政府3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省级层面率先制定出台地方性职业培训法规,全面推进职业培训法治化、规范化、品牌化、国际化建设,创造了“河南经验”。站在新起点上,一是坚持部省共建。10月23日人社部与省政府签署新一轮《共同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备忘录》,体现了对河南工作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二是坚持党政同抓。楼阳生书记到河南履职伊始即提出技能河南建设要求,亲自动员部署,听取汇报、专题研究。10月15日,省委召开全省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楼阳生书记出席并讲话,王凯省长主持。三是坚持协调联动。高规格成立全省技能河南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党政同责、人社抓总、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大培训、大就业工作推进格局。

  二、高标准设计,统筹施工图。省“两办”即将印发《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一是锚定“一个目标”。围绕2035年建成技能河南总目标,提出到2025年,完成15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50万人(含新增高技能人才380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950万人。二是用好“四大主体”。以企业、院校为重点,有效发挥公共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培训机构等主体作用,全方位推动培训评价。三是建立“五大体系”。从打造培训、评价、就业、增收等全链条入手,着力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评价激励体系、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技能竞赛体系、信息管理体系。

  三、高质量推进,压实责任状。采取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让更多劳动者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一是扩大培训规模,推动全员培训。围绕服务“一老一小一青壮”,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坚持项目带动做强各类培训主体,加强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聚焦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优化培训内容,建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机制。二是强化评价取证,提升培训质效。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盯紧高级工以上培养,大规模推进企业职工技能定级晋级、规范院校技能等级评价,提升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质量和公信力。三是促进就业增收,助力共同富裕。以持证率引领就业率、增收率,指导企业落实《技能人才薪酬指引》,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助力企业创新创效、促进职工提技增收。打造“河南护工”等人力资源品牌,助推乡村振兴。四是开展竞赛表彰,弘扬工匠精神。落实《河南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办好第一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赛事。做好“中原技能大师”“中原大工匠”“中原技能大奖”和政府特贴评选,建立优秀高技能人才休疗养和进修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五是压实落实责任,加强督导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研究技能河南建设重大问题,精准分解任务,压实教育、工信、农业等部门和地方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在人社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技能河南建设的决策部署,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努力克服汛情疫情影响,强化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十四五”时期技能人才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