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牡丹花开天下春,墨韵丹青见精神。”12月5日,岁暮天寒之际,陕西城乡劳动就业全媒体采访组走进知名画家张利的工作室,却见满室“春光”——一幅幅牡丹画作或雍容华贵如帝后临朝,或娇艳欲滴似少女含羞,色彩饱满间尽显神韵,仿佛能嗅到浮动的暗香,望见盛放的姿态。伴着笔墨清香,我们与这位深耕花鸟牡丹画数十年的艺术家促膝长谈,探寻其笔下的艺术密码与心中的大爱情怀。

“您的牡丹画作既有工笔的细腻,又有写意的灵动,尤其这份‘活色生香’的韵味,是如何练就的?”刚落座,我们便抛出了心中的疑问。张利闻言浅笑,指向墙上一幅《姚黄魏紫图》,“‘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牡丹的美,不在一味堆砌色彩,而在抓准它的风骨与神韵。”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张利身上带着秦地人的质朴与执着。身为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盛唐书画院理事的她,与牡丹的缘分始于少年时。“老家院子里种着几株牡丹,每到谷雨时节便轰轰烈烈地开,那股子蓬勃的生命力,一下就钻进我心里了。”从拿起画笔临摹,到走遍洛阳、菏泽的牡丹园写生,寒来暑往数十载,她的案头堆着厚厚的写生稿,指尖磨出了老茧,对牡丹的理解也从“形”的描摹深达“神”的捕捉。

谈及创作心得,张利坦言:“画牡丹先懂牡丹。它被誉为‘花中之王’,既有雍容大度的气象,也有栉风沐雨的坚韧。就像咱们陕西人,既有厚重的底蕴,又有不屈的风骨。”她的工作室里,一幅《风雨牡丹图》格外引人注目:墨色的枝叶间,几朵牡丹昂首绽放,花瓣上带着“雨珠”,却不见凋零之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才是牡丹真正的魂,也是我想通过画笔传递的精神。”

除了牡丹作品,工作室里的花鸟画作亦令人驻足:枝头喜鹊翘首鸣春,池畔荷花亭亭玉立,工笔处细如发丝,写意时大气磅礴,正如古人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些作品不仅多次在省、市及省外书画展中斩获一等奖和优秀作品奖,更在“贯彻二十大,建功新时代”第二届国学书画展中荣获一等奖,她本人也被授予“《质凡杯》国学赋能现代化”文化艺术家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张利只是轻摆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是对我多年坚持的认可,更是前行的动力。”
若说笔墨是张利的艺术语言,那么公益便是她的人生底色。“作为艺术家,不能只躲在画室里。‘达则兼济天下’,能用画笔为社会做点事,才不负‘艺术家’这三个字。”多年来,张利始终热心慈善事业,无论是帮扶留守儿童的公益拍卖,还是关爱孤寡老人的爱心活动,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她常说:“画作若脱离了生活,便没了温度。把画捐出去,让艺术走进需要的人心里,这份价值比获奖更珍贵。”

有一次,她为山区学校捐赠画作时,看到孩子们握着彩笔临摹牡丹的认真模样,当即决定定期去学校支教。“那些孩子眼里的光,让我想起了最初拿起画笔的自己。艺术不该有门槛,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美的窗户,我很满足。”谈及此事,张利的眼中满是温柔。
采访临近结束,夕阳透过窗棂洒在画作上,为牡丹的花瓣镀上一层金边。当被问及未来的规划,张利望着满室丹青,语气坚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艺术创作没有终点,公益之路也没有尽头。我会继续画好每一朵牡丹,也会继续把爱心传下去,让笔下有韵,心中有情,不负‘德艺双馨’这四个字的分量。”

著名书法家秦北虎为张利所题。
走出工作室,冬日将至,心中暖意融融。张利用笔墨勾勒牡丹的风骨,用善举诠释艺术家的担当,正如那傲雪绽放的牡丹,不仅美得动人,更活得厚重。这份德艺双馨的魅力,恰是艺术最本真的模样。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1 / 10月
20 / 10月
16 / 10月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