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挥毫见风骨:秦北虎书《正气》二字赏析 (二十六)

         (作者:山川    审编:杨川)

61.jpg

  "字如其人,画如其心。" 当大秦书法家秦北虎先生以左右开弓之技,于宣纸上凝就 "正气" 二字时,墨痕间流淌的不仅是笔走龙蛇的书艺,更是千年文脉中奔涌的精神气象。这位号 "大秦人" 的陕西合阳书家,以正反双笔的独门功力跻身当代书坛泰斗之列,其作品如古塬罡风,于点画转折间尽显金石风骨,恰如《文心雕龙》所云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笔墨世界中构筑起独树一帜的艺术丰碑。

1.jpg

  双管齐下:笔走龙蛇现奇功

  秦北虎先生的书法造诣,首在 "左右开弓,正反双写" 的独门绝技。观其运笔,左手如苍松盘曲,右手似惊鸿照影,双管齐下时竟能令正反字迹同出一炉,宛如《周易》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哲学演绎。此等技艺非朝夕可成,恰如王羲之临池染墨、怀素种蕉练字,先生于砚田深耕数十载,方得 "笔落惊风雨" 的化境。

  其榜书 "正气" 二字,更见功力深厚。"正" 字如岳峙渊渟,竖画似青铜古剑直贯天地,横笔若秦腔板胡苍劲沉雄,恰合《书法雅言》中 "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 的审美标准;"气" 字则取势飞动,末笔竖弯钩如惊龙出海,墨色枯润相间处,似见黄河壶口瀑流奔涌之态。整幅作品布局疏朗有致,留白处暗合 "计白当黑" 的东方美学,令人想起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的典故,于动静相生间尽显书道真谛。

  道艺合一:太极墨韵藏养生

  作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七代传人,秦北虎先生将道家哲学深植书艺,独创 "太极书法养生之道"。其正反书写之法,暗合太极阴阳流转之理,运笔时提按顿挫如吐纳调息,腕转臂移似云手变幻,恰如《黄庭经》所言 "呼吸庐间入丹田",使书法创作成为修身养性的修行。

  细观 "正气" 二字,笔触间可见 "刚柔相济" 的太极精髓:起笔如 "野马分鬃" 般沉稳,行笔似 "白鹤亮翅" 般舒展,收锋若 "独立托掌" 般坚毅。这种将武术招式融入书法的创举,与红拳 "撑斩为母" 的拳理异曲同工,难怪西安红拳研究协会尊其为名誉会长。先生常言:"书者,抒也;武者,悟也。" 其作品中流淌的不仅是墨色,更是 "动静皆宜、形神兼具" 的生命智慧。

  文脉绵延:千年气象入毫端

  在秦北虎先生笔下,"正气" 二字绝非笔墨游戏,而是文化精神的具象化呈现。"正" 者,承孔孟 "政者正也" 的治世理想;"气" 者,继孟子 "浩然之气" 的人格追求,二者合璧,恰似《楚辞》中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的精神宣言。

  此作取法颜鲁公楷书之雄浑,兼收张长史草书之奔放,却又自成一格。横画起笔处的 "蚕头" 取法汉隶,转折间的 "折钗股" 源自魏晋碑刻,而飞白处的 "屋漏痕" 又暗合宋人笔意,真可谓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正如《书谱》所赞:"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在这幅作品中,千年书史的气韵流转于毫端,令观者如临碑林,得窥汉字艺术的堂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秦北虎先生以 "正气" 二字为引,在笔墨世界中树起精神高标。其书艺如秦岭云嶂,既具 "峨峨兮若泰山" 的雄浑,又含 "洋洋兮若江河" 的渊深;其为人似渭水清流,于喧嚣尘世中坚守 "正心、正言、正行" 的君子之道。当此幅作品悬于室中,墨香中似有《正气歌》的铿锵回响,令观者心神澄明,恍然悟得 "字为心画" 的真谛 —— 此非独书家之妙,实乃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