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金秋时节,渭南大地沃野金黄,黄河岸畔生机盎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程,书写着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的精彩篇章。
今年以来,渭南市人社局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围绕 “稳岗位、促匹配、扩增量” 目标,精准施策,不断筑牢就业民生根基。数据显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3.47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持在 125.5 万人以上,其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达 35.8 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向好。
拓宽渠道做 “加法”,兜牢就业保障底线
2025 年初,陕西省 2025 年春风行动专项活动在渭南市中心广场启动,拉开了新一年促就业、保民生的大幕。活动聚焦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338 家企业携 1.5 万余个岗位参会,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
渭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张磊就是此次活动的受益者之一。他在市人社局组织的面试培训和职业指导帮助下,与蜂巢动力系统(江苏)有限公司达成就业意向,实习期月薪 6000 元。
渭南市人社局通过深化 “直播带岗”“入企探岗” 等模式,开展各类就业招聘活动近 600 场,发布岗位近 40 万个,促进就业或达成就业意向 10 万余人次。同时,组织 “六省十四市” 劳务协作招聘活动,深化东西部协作,扩大转移就业和劳务增收。
此外,市人社部门还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摸排,建立 “一人一档、一策一帮扶” 机制,精准推荐岗位和提供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已帮扶 1.41 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4950 名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
为助力企业减负稳岗,渭南市人社局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按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 60% 予以返还,大型企业按 30% 返还。同时,落实技能提升补贴和就业见习政策,减轻企业用工成本,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精准服务用 “乘法”,提升就业服务效能
2025 年,渭南市成功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随着项目实施,全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已建成 14 个零工市场、54 个零工驿站、110 余个嵌入式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为 1.3 万家经营主体和 9.5 万人次求职群众提供免费服务,对接成功 12480 人次。
市人社部门还通过开展 “三进” 活动,主动 “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和政策。同时,建立需求征集机制,使就业服务更贴合群众需求。
渭南的家政劳务品牌也颇具影响力,“博思特家政嫂”“渭南三贤家嫂” 等已成为知名品牌,从业人员达 4.2 万余人,年创造劳务经济收入 20.2 亿元。此外,渭南市还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方式,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如临渭区万达广场的招聘会和潼关县的零工 “夜” 站,为求职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就业选择。
返乡创业成 “正比”,促进乡村振兴与就业增收双赢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游子返乡创业。富平县金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一凡,放弃都市繁华,回乡创业,公司年营业额突破 6500 万元,合作农户年均增收 2 万元以上。
大荔沙苑黄花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潘琳,带领农户开发特色农产品,年生产销售黄花菜系列产品 1700 余吨,辐射带动上千户农户增收。
潼关县的肉夹馍产业在市人社部门的创业培训和贷款支持下,从业人员超过 6000 人,年产值突破 10 亿元,成为返乡创业和就业的重要平台。
渭南市积极打造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组建 12 支创业指导服务团,聘请 203 名创业导师,建立创业项目库,收录 77 个优质项目。同时,新创建认定 12 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今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2.18 亿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 37 万元,惠及 847 个创业项目,直接带动就业 2600 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优化就业服务,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为渭南高质量发展贡献人社力量。
(评论员:杨永忠 初审:央行 央通达 审编:杨川)
民生为本,就业为要 —— 渭南市人社局绘就高质量就业幸福画卷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 “稳定器” 与 “压舱石”。今年以来,渭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扎实的举措、创新的思路、温暖的服务,围绕 “稳岗位、促匹配、扩增量” 核心目标,在稳就业、促增收的道路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不仅让就业形势 “稳” 得扎实,更让民生幸福 “暖” 得具体,为黄河岸畔的这片热土注入了蓬勃生机。
从数据维度看,渭南市人社局的工作成效堪称 “硬核”。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3.47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 125.5 万人以上,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达 35.8 万人 —— 这一组组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保障,是千万劳动者的希望支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面临多重考验的背景下,渭南市就业形势依然能实现 “总体稳定、稳中向好”,背后是市人社局对就业优先战略的深入落实,更是对 “民生无小事” 理念的生动践行。
在拓宽就业渠道上,渭南市人社局善做 “加法”,用多元化举措兜牢就业保障底线。年初启动的陕西省 2025 年春风行动专项活动,338 家企业携 1.5 万余个岗位 “送岗上门”,让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深化 “直播带岗”“入企探岗” 模式,全年开展近 600 场招聘活动、发布近 40 万个岗位,促成 10 万余人次就业或达成就业意向 —— 这些举措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岗位 “找得到人”、让求职者 “找得到路”。渭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张磊的经历便是最好的例证,在人社局的面试培训与职业指导下,他成功入职企业,实习期月薪达 6000 元,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
同时,市人社局对就业困难群体的 “精准帮扶” 更显温度。通过摸排建立 “一人一档、一策一帮扶” 机制,今年已帮助 1.41 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4950 名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在助力企业方面,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按 60%、大型企业按 30% 返还上年度失业保险费,叠加技能提升补贴、就业见习政策,既为企业 “减负松绑”,又为岗位 “稳存量、扩增量”,实现了 “稳企业” 与 “稳就业” 的双向赋能。
在提升服务效能上,渭南市人社局善用 “乘法”,以创新服务激活就业动能。成功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是对其服务能力的最高认可。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 14 个零工市场、54 个零工驿站、110 余个 “家门口” 就业服务驿站,为 1.3 万家经营主体和 9.5 万人次求职者提供免费服务,对接成功 12480 人次 —— 这些 “嵌入式” 服务点,把就业服务送到了群众 “家门口”,让零工群体 “就业有门、增收有路”。
“三进” 活动(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的开展,让就业服务从 “被动等待” 变为 “主动对接”,精准推送的岗位信息与政策,解决了企业 “用工难” 与群众 “就业难” 的错位问题;而 “博思特家政嫂”“渭南三贤家嫂” 等家政劳务品牌的打造,更让就业从 “有岗位” 向 “有品牌、有质量” 升级,4.2 万从业人员年创造劳务收入 20.2 亿元,既打响了渭南劳务品牌,又让劳动者实现了 “技能增收”。此外,临渭区万达广场招聘会、潼关县零工 “夜” 站等创新模式,更是贴合群众需求,让就业服务更便捷、更高效。
在推动乡村振兴与就业增收双赢上,渭南市人社局以 “返乡创业” 为纽带,让就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富平县杨一凡放弃都市繁华,回乡创办农业科技公司,年营业额突破 6500 万元,带动合作农户年均增收 2 万元以上;大荔县潘琳带领农户开发黄花菜特色产品,年销售 1700 余吨,辐射上千户农户增收;潼关县肉夹馍产业在人社部门创业培训与贷款支持下,从业人员超 6000 人,年产值突破 10 亿元 —— 这些返乡创业案例,不仅让 “游子归乡” 变为 “产业兴乡”,更让乡村成为就业增收的 “新沃土”。
为支持返乡创业,市人社局构建了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组建 12 支创业指导服务团、聘请 203 名创业导师、建立 77 个优质项目的创业项目库,新认定 12 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今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2.18 亿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37 万元,惠及 847 个创业项目、带动 2600 人就业 —— 从 “资金支持” 到 “导师指导”,从 “项目孵化” 到 “政策扶持”,市人社局为创业者搭建了 “全链条” 服务平台,让创业梦想在渭南落地生根。
民生幸福,就业为先。渭南市人社局以 “稳就业” 之笔,绘就了民生幸福的美好画卷。这份答卷,既有数据的 “厚度”,又有服务的 “温度”;既有政策的 “力度”,又有创新的 “亮度”。未来,相信渭南市人社局将继续以就业优先为导向,不断优化服务、拓宽渠道,让更多劳动者实现 “就业有岗位、增收有保障、生活有奔头”,为渭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持久的人社力量。
本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凡注明“来源:XXX(非陕西城乡劳动就业网 sxcxldjy.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782481785@qq.com】
推荐
23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20 / 09月
19 / 09月
05 / 09月
27 / 08月
08 / 08月
05 / 08月
05 / 08月
热榜
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