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医魂六十载 仁心妙术耀柞水——记扎根山区的医者刘鹏

  (作者: 康名国  初审:央行  央通达  李山林   审编:杨川)

16.png

  巍峨秦岭矗立千年,秀美柞水滋养众生。在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上,来自关中平原的医者刘鹏,用六十载春秋书写了一段悬壶济世的传奇。从青春年少到鬓发染霜,从田间院落到诊室案头,他的足迹印刻在柞水的山山水水,他的仁心温暖了几代人的记忆。作为与他共事交往数十载的老同事,我亲历了他扎根山区的坚守、钻研医术的执着、开创事业的担当与心系民生的热忱,其身上闪耀的四种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守土尽责的奉献精神:把青春许给山区百姓

  关中平原的"白菜心"是刘鹏的故土,那里沃野千里、条件优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值干部资源匮乏之际,年轻的刘鹏响应号召来到柞水。彼时的柞水,"洋芋糊汤配酸菜"是寻常人家的日常,山路崎岖、医疗简陋。随着时代变迁,八九十年代不少外来干部陆续返乡或调往城市,刘鹏也曾有过片刻犹豫,但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他毅然选择留下,许下"志在柞水、奉献山区"的承诺。

  六十年来,他的身影穿梭在村落田间,无论是暴雪封山还是深夜急症,只要群众有需要,他总会背着药箱即刻出发。他尝过群众家最朴素的饭菜,也懂"洋芋糊汤疙瘩火"里的乐观情怀;他蹚过金井河的晨露,也踏过社川河的余晖。正如他诗作所云:"悬壶济世非故里,坚守老区知苦乐"。这份将个人理想融入山区发展的坚守,这份化清苦为甘甜的豁达,让奉献二字在秦岭山间熠熠生辉。

  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让中医智慧薪火相传

  作为科班出身的中医,刘鹏的学养根基深厚。五年院校深造期间,他潜心研读《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经典,对"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反复揣摩,详录历代医案。从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先贤,到岳美中、王家成等近现代名医,他博采众长,对各家学术观点都经过钻研推敲后融会贯通。其撰写的学术论文多次发表于《中国中医药科学》等权威期刊,多项科研成果斩获殊荣。

  书本之外,秦岭山脉就是他的"天然实验室"。工作之余,他常独自或结伴攀山越岭,辨识、采集中草药标本,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修正认知。退休后,他仍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将研究重心转向老年人常见病防治,整理出多套贴合山区实际的诊疗方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严谨态度,让传统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为山区医疗筑根基

  在担任县卫生局局长期间,刘鹏用实干打破了柞水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局。当时,"看病难"是困扰当地群众的突出问题,县中医院筹建事宜自七十年代初提出后,历经三届努力仍无进展,成为公认的"老大难"。刘鹏到任后,主动扛起重任,秉持"四千四万"精神,跑项目、争资源、促协调,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1987年,中医院项目终于立项,经过四年攻坚克难,1991年这座承载着山区群众期盼的医院终于落成,彻底改变了柞水中医诊疗薄弱的现状。

  不仅如此,他还主导县医院扩建工程,推动西安制药厂柞水分厂落地。这些举措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医疗条件,提升了药品供应保障能力,为柞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份直面难题的勇气、求真务实的作风,成为他创业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心系民生的为民情怀:为群众健康鼓与呼

  在担任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期间,刘鹏始终把群众健康放在心上。职位提升了,但他深入基层的习惯从未改变,乡村卫生室的条件、群众就医的阻碍、中草药产业的困境,都被他一一记在心上。在历次会议上,他带着调研整理的详实材料,提出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建设、规划中草药产业发展等多项建议,为当地医疗民生事业发展积极建言。

  从诊室到会场,改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他常说:"医生看的是病,要管的是群众的后顾之忧。"这份"身在岗上、心系民忧"的情怀,让医者仁心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也让他成为群众信赖的"健康代言人"。

  六十年光阴流转,刘鹏的故事在柞水家喻户晓。他的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创业精神与为民情怀,如同秦岭深处的药材,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发掘总结他的事迹,既是对一位老医者的致敬,更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经验的梳理,对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

  秦岭不语,见证坚守;柞水长流,铭记仁心。刘鹏的精神之光,必将照亮更多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路,在秦岭山间永远闪耀。

 (作者系原柞水县人大常委会)


A.png

B.pn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