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柞水县杏坪镇中心卫生院柴庄分院杨礼丹大夫:五三载医路坚守,丹心暖桑梓

  (通讯员: 吴履山   张宏  初审:央行   央通达  李山林   审编:杨川)

12.jpg

  在商洛市柞水县金钱河流域,提起杨礼丹大夫,老人们总会露出安心的笑容。这位年近耄耋的老医生,已在此行医五十三载。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坚守农村基层医疗一线,以仁心仁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宛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乡村的健康之路。

1.jpg

  赤脚启程,深山铸医心

  1973 年春,柞水县原柴庄乡庆祝村,地处秦岭南麓,山大沟深,全村不到三百人分散居住在 “五梁两沟六洼八坡”。当时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村民看病需步行数十里山路。刚初中毕业的杨礼丹,怀着 “乡亲们需要医生,我就得上” 的朴素信念,被选为 “赤脚医生”。

  没有师傅带,他便借来医学书籍自学;缺药时,就上山采集中草药;缺乏经验,就向同行请教。为验证治疗关节炎的方子,他亲自尝试,虽浑身起疹,却也因此掌握了药性配伍的诀窍。1975 年,勤奋好学的杨礼丹考入商洛卫校深造,两年后,他放弃留在城里的机会,毅然返乡,继续为乡亲们服务,“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回来”,简单话语,尽显其毕生坚守。

2.jpg

  仁心为民,守护健康路

  1980 年,因业务能力突出,杨礼丹被招录为原柴庄乡卫生院正式医生。身份转变,但他为民服务的初心未改。当时柴庄乡地广人稀,无通村公路,出诊全靠步行。他的医药箱总是装满听诊器、血压计和常用药,走遍村落的每一个角落,对谁家老人有慢性病、谁家媳妇要生产、谁家孩子该接种疫苗等情况都了然于心。

  杨礼丹不仅治病,还注重防病。他常对村民说 “少盐多醋、少车多走”,叮嘱大家饮食清淡、多运动。他的坐诊台上,总是放着厚厚的健康档案和翻旧的医学书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同,都得记清楚”。五十三年来,他记录的学习笔记达数十本、十几万字,健康档案超过万份,成为当地居民健康史的活档案。

41.jpg

  奉献无悔,荣誉映担当

  1992 年,杨礼丹因工作出色被调往凤镇区医院,在那里,他发挥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长,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他先后获得 “商洛市十大杰出医生”、陕西省 “结核病防治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百姓的口碑,“杨大夫看病认真,药不贵、还管用”,这是当地群众对他的一致评价。

  曾有一个深夜,晨光村田家坡村民王树凤病情危重,杨礼丹不顾夜黑路远,步行十余里山路前往救治,及时挽救了患者生命。这样的事例,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

3.jpg

4.jpg

  退而不休,余晖暖乡邻

  2017 年,退休的杨礼丹放弃高薪聘请,返回家乡杏坪镇柴庄社区,接受杏坪镇中心卫生院柴庄分院的返聘。如今,他依然每日坐诊,“这里是我的根,乡亲们需要我,我就回来了”。

  在柴庄卫生院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耐心询问病情,仔细检查体征,还不时向年轻医生传授经验。虽已七旬高龄,但他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不减,经常研究最新医学文献,提升自己的诊疗技能。

  “舍小家顾大家”,是同事们对杨礼丹的评价。五十三年来,他将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患者,对家人亏欠诸多。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能够无悔地坚守在岗位上。如今,他的女儿杨霖、儿子王棋也走上医疗岗位,继承了他的医者仁心。

54.jpg

  “五三春秋丹心路,一生坚守梓桑情。夕晖灿处乡村暖,壶济苍生厚德铭。” 杨礼丹大夫用五十三年的坚守,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缩影,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亿万百姓的健康福祉。



第58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陕西人社政策法规》数字融媒体开始订阅.jpg

第61-2 期待您关注.jpg

第59-3 陕西城乡劳动就业报 刊 网 矩阵.jpg

关注我们

网权声明 网站简介 网站纠错 互助互利 平台团队 平台联系 在线排版